算不準不要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趙盞對辛棄疾道:“辛帥的十萬騎兵和馬帥的六萬騎兵是攻伐蒙古的主力部隊。蒙古人打不過一定會逃走。”辛棄疾道:“官家,這幾年大宋騎兵艱苦訓練,就是爲不讓蒙古人逃走。要是蒙古人逃走了,我哪還有臉面?”趙盞道:“也不是不能逃走,打不過逃走很正常。蒙古騎兵逃走,大宋騎兵一定要追的上。沒有全殲蒙古騎兵,就一直追下去,不準回頭。”辛棄疾道:“臣記下了。如果沒全殲蒙古騎兵,就一直追到天涯海角,絕不回頭。”趙盞點點頭,接着道:“辛帥兩鬢斑白,還要遠涉艱辛,辛苦了。”辛棄疾道:“臣蒙官家知遇之恩。於私,臣當報此大恩。於公,臣爲國征戰,剪除兇害,還天下太平。區區辛勞,算得什麼?”趙盞道:“辛帥忠義,國士無雙。”辛棄疾道:“沒有官家,哪有此功業?臣不敢居功。”趙盞道:“依靠我一個人,如何能走到今日?辛帥幾戰定北方,滅亡金國,是不世之功。”
趙默道:“辛帥不必謙虛。辛帥令敵聞風喪膽,是軍中戰神。您要是不敢居功,誰還敢居功?”辛棄疾道:“官家與景王爺謬讚了。”趙盞道:“這或許是大宋最後一戰。宋蒙戰爭結束後,大宋北方徹底沒有了隱患。等那時,辛帥獲勝歸來,入閣助我處理國事。”辛棄疾道:“臣才疏學淺,帶兵征戰勉勉強強,處理國事怕有負官家重託。”趙盞道:“出將入相,非辛帥莫屬。”辛棄疾道:“請官家恕罪。臣本想得勝歸來再與官家說。”趙盞道:“辛帥但有所求,我皆可應允,請直言。”辛棄疾道:“擊敗蒙古後,臣想告老還鄉。”趙盞與趙默都是一愣。趙默道:“辛帥功成名就,爲何告老還鄉?”趙盞道:“辛帥是怕功高蓋主,難得善終?所以學着王翦,急流勇退,以求自保嗎?在辛帥眼中,我是那種殺功臣,過河拆橋的君王嗎?”辛棄疾忙道:“臣絕無此意。官家若是懼怕武臣,斷不會放開軍權。”趙盞道:“既然辛帥不是擔心我過河拆橋,爲什麼要告老還鄉?是因爲年紀大了?不至於。陸相快八十歲了,還在掌管大宋的三法司。辛帥才六十幾歲,怎麼就要告老還鄉?”
辛棄疾略微沉默。“自大宋失去北方,臣立志要收復故土。曾做個無用小官,曾閒居家中,鬱郁不得志。臣寫過: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就在得官家重用前兩年,臣還寫: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臣以爲此生沒機會爲國出力,便寫詩詞抒發煩悶心緒。天終憐我,官家繼承大統。驅逐金寇,收復故土,臣得以實現平生夙願。臣心滿意足,縱是死也含笑。”趙盞道:“正要出兵攻伐蒙古,怎可說這些不吉利的話?”辛棄疾道:“臣不說就是了。大宋盛世天下,閣臣都是治國大才。臣帶兵作戰可以,治國未必比他們強。官家改革科舉,窮人家的孩子都有機會入朝做官。將來官家身邊會有很多能臣武將,他們都能幫助官家治理大宋。多臣一個不多,少臣一個不少。”
趙盞道:“閣臣都是大才,將來會有很多能吏廉吏,可辛棄疾只有一個,誰都不能替代。他們是大才,難道辛帥不是大才嗎?辛帥是武臣,武臣又怎麼了?閣臣當中,有兩人是武臣。辛帥是樞密副使,完全有資格入閣。大宋治國,軍政大事。辛帥負責部分軍事,有何不可?”辛棄疾道:“處理大宋軍事,樞相和知院兩人足矣。但凡官家有所需,臣當萬死不辭。若是官家想給臣些富貴,臣已經足夠富貴了,請官家容臣歸家養老。”趙盞不語。趙默道:“大哥,辛帥如此堅決,不如就答應了吧。”趙盞道:“雖然不太理解,我尊重辛帥的選擇。但辛帥歸來後,仍要入閣爲相一年。一年後,辛帥還是要走,我絕不強留。若是辛帥剛剛得勝歸來,我就答應了辛帥回鄉,讓百姓和將士怎麼想我?”趙默對辛棄疾道:“官家讓步了,辛帥別再推辭了。”辛棄疾道:“是臣考慮不周,臣領旨。”趙盞長長的出了口氣。“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或許辛帥始終將自己當做武臣,從未想過要做文臣。”
趙盞沉默少許。“大宋有很大的把握取勝,然戰場瞬息萬變,各位還是要小心謹慎,不可輕敵。”他在地圖上指着斡難河畔的一個點,那是鐵木真的王庭。“鐵木真將很多部落安排在了斡難河以東,就是要讓他們抵擋大宋騎兵,爲蒙古王室逃走爭取時間。具體的情報,趙默與辛帥比我清楚。我不多說,你們知道該怎麼辦。”趙默道:“大哥放心,我與辛帥做好了準備。”趙盞道:“封狼居胥,燕然勒石。這是要寫進史書的大功勞。趙默是景王,辛帥是齊王,這大功以辛帥的騎兵爲主。如果成功,加封辛帥冠軍侯。這是個榮耀侯爵,與王爵不衝突。辛帥不必因冠軍侯曾被個太監得了而心中不平。冠軍侯封給過太監,也封給過霍去病和竇憲那樣的英雄。世人崇敬冠軍侯,是因爲北擊匈奴的功勞。那樣天功,不是一個太監能玷污的。”辛棄疾道:“謝官家恩典。”
趙盞倒了三杯酒,三人各執一杯對飲。趙盞道:“發兵時間通知了鎮北軍、西北軍和馬軍司。我準備回南京城,留在這,怕你們放不開手腳。”他提起筆,在地圖上畫了五條線。幾日後,大宋軍隊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離開駐守城市。辛棄疾的騎兵從哈城發兵,沿着那條江往西悄悄行進。趙默率領建康軍六萬人從隆州出發,叢陽率領六萬鎮北軍從雲中出發,李堯率領六萬西北軍從哈密出發,兵鋒都指着蒙古大草原。畢再遇率領馬軍司轉移到阿克蘇,從阿克蘇發兵直指撒馬爾罕附近的蒙古部落。
辛棄疾的騎兵進入蒙古後,分成兩路,一路長途奔襲,去抄鐵木真的退路。兩日後,這邊纔開始進攻蒙古部落。鐵木真很重視東邊的動靜,得到消息後,驚詫之餘,迅速集結一萬薛卻軍。五千薛卻軍增援東邊部落,五千薛卻軍幫助蒙古王室貴族撤離。因辛棄疾打了個時間差,鐵木真得到消息時,抄後路的五萬騎兵剛巧抵達了斡難河。鐵木真沒想到會這麼快,五千薛卻軍慌忙應戰。薛卻軍是蒙古騎兵精銳,可汗的隨身護衛。但面對辛棄疾親率的五萬裝備精良的宋軍騎兵,根本沒有獲勝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