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路之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雙廟鎮,位於南陽縣的東南部,轄內13個行政村,礦產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在南陽縣綜合排名僅次於五角鎮和石灣鄉之後,同樣是煤礦林立,以煤礦資源爲主。然而,他如同後孃養的孩子,始終得不到歷任領導的重視和垂憐,發展緩慢,舉步維艱。爲什麼會如此?
先說它的歷史文化。雙廟鎮是南陽縣唯一有歷史沉澱的一個鄉鎮。轄內曾經廟宇林立,祠堂遍佈,最讓人驚歎的是懸崖峭壁上那如同棋盤排布的北魏石窟。
北魏年間,佛教繁榮,尤其是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後,大肆興建廟宇,築造石窟,後幾任皇帝興趣不減,留下了雲岡石窟、敦煌石窟以及龍門石窟等文化瑰寶,讓後人瞻仰。據查證,雙廟鎮的石窟正是北魏時期所雕刻築造。
雙廟鎮的石窟一早就發現了,但生於斯長於斯的老百姓並不覺得他有多大價值,一直曝露在外,疏於管護。有的搬回家當菩薩供奉到家裏,有的拿回家當磨刀石使用,還有的直接對其毀滅性破壞,絲毫不把他當文物看待。
這些石窟雕工並不算精湛,應該是當時的民間石匠雕刻而成的。“破四舊”時,一大批石窟遭到毀壞,後煤礦主開採煤礦時,更是直接用推土機推掉,只有山腰高處的幾個石窟保存下來。
後,一個文化學者路過此地,看到當地政府對文物如此漠然痛心疾首,在某知名報紙上刊登了一篇《流淚的石窟》後,才引起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經過組織搶救,修復了幾尊石窟,可由於破損嚴重,復原後的石窟完全變了模樣,沒有了當年的靈魂在此。
因爲一篇報道,市政府專門下達一份文件,要求南陽縣承擔起保護文物的職責,不準對雙廟鎮進行資源開發。於是,雙廟鎮在一段時間又回到從前農耕時代。
90年代中期,市場經濟浪潮席捲全國,封閉的雙廟鎮也不敢落後,多次向縣委縣府打報告,要求重啓煤礦開採。當時,劉克成剛到南陽縣,他的態度很模糊,既不答應也不反對。此後,私挖濫採異常興盛,但沒有一家有手續的煤礦企業。
雙廟鎮的煤礦還有一個特點,煤層深且瓦斯高,如果在德國,這種煤炭資源是絕對不允許開採的。但在我國,改革開放到了瘋狂的時候,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打擊雙廟鎮私挖濫採,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可越打擊,人們越瘋狂,爲了高額利潤,村民們把腦袋系在褲腰帶上頂風作案,其中一個人,就是現在雙廟鎮煤礦礦長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