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郭老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關山月道:“釉裏紅是以銅爲着色劑,在白胎上直接繪製各種圖案紋飾,在上面施一層釉,銅在高溫還原焰中發出了紅色。再看它色澤如玉,透光性很強,在燈光的照射下,如大紅燈籠一樣透出紅光,完全是釉裏紅的特點。
再說說它爲什麼是元代的。元代的瓷器最明顯的是底足不上釉,露胎,器物底足呈乳釘狀突起,有旋,而且器物圈足修胎草率,較粗糙,大多是圈足內斜削。您看我說的對不?”
謝智道:“不錯嘛!釉裏紅瓷創燒於元代,但數量極少,可謂鳳毛麟角。元代在我國曆史上時間短暫,陶瓷生產的時間也非常有限,元代瓷器的存世量也就可想而知了。這麼冷門的瓷器你還能知道,看來是沒少下功夫。
這麼看來,理論上的東西我也沒啥教你的了。我這兒有不少瓷片,就在最裏邊的博古架下,你自己對比着看吧。看完後把真的、假的、各朝各代的、什麼胎質、材料等等分分類,回頭咱們再聊。”
關山月從博古架下拉出兩袋子瓷器碎片,躲在旮旯裏開始分類。
剛開始,關山月對着一堆碎片發矇,畢竟書上的圖片和實物還是有差別的,看了幾個碎片,不斷地對比印證,逐漸有了感覺。
關山月知道鑑別瓷器的真僞主要是胎質、施釉、材料、包漿等方面。古代瓷器的胎質構成,從古自今每個朝代出品的瓷器,胎質都是不同的。
比如他手中的元青花瓷片,胎質也有比較明顯的特點:瓷胎體都略厚重,大器燒成底部常有開裂。質感細白精緻,胎釉結合處常有淡紅色火石紅形成,而且這種火石紅,在瓷器的身上的白釉比較薄的地方也會泛出一種肉紅色來。
瓷器的施釉也跟隨着各個時代的發展也不同的變化着。在北宋之前,用的釉是石灰釉。這種釉與胎面的粘着力不強,所以,施釉略薄,有流淌,還容易剝落,這也是一個分辨的要點。而這片元青花瓷片施釉比較厚,釉面感覺是堆脂感,又很強的時代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