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凌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每一項工作都有具體的人員,分工到位,職責明確。由此可見廣林對碰柑滯銷的認識一致了,楊滔接到經縣常委討論後定下來的方案後,立即到懷市去。進到懷市,楊滔給郭曉瑞電話。郭曉瑞這段時間經常與楊滔通着電話,兩人的關係比原來更親近。陳俊軒如今已經是管地區幹部的副書記,比換屆前更是炙手可熱工作也就更忙碌,每天的日程安排都很緊,不再像原來想見就見到。郭曉瑞聽楊滔說要見陳書記,說“楊縣,你已經到懷市了?那我看可不可以挪動下,要是沒有太緊要的工作,我立即給你電話。”
走進市委,楊滔進了陳俊軒辦公室,郭曉瑞在一進門的小間自己辦公桌上,楊滔見到郭曉瑞,伸出個大拇指比劃着誇獎郭曉瑞。郭曉瑞也笑臉相迎,經過郭曉瑞辦公桌時,楊滔把預先準備好的兩包大中華煙無聲息地丟給郭曉瑞,才進到裏間去見陳俊軒書記。
把廣林碰柑銷售情況跟陳俊軒做了彙報,同時也把廣林縣委縣政府採取的措施和相應的行動做了彙報。陳俊軒凝重着臉始終始終如一地聽楊滔彙報,直到楊滔把廣林的措施進行了介紹,才露出一絲欣慰。說“楊滔,廣林縣的情況不僅僅是廣林一個縣是這樣,地區裏其他縣也都這樣,情況異常地嚴重。本省其他地區碰柑都收到惡劣天氣的影響,碰柑的品質和收成沒有懷市地區好,相應的危機就顯得輕。在危機感上,廣林走在地區市委的前面,給全地區各縣市一個很好的警示。說吧,要地區怎麼樣支持?儘管提出來。我立即向馮書記做專門彙報。”
“陳叔,我們想借用地區電視臺舉辦一次廣林碰柑金秋晚會,用直播的形式,讓人們看到廣林碰柑是實實在在的好;另一方面,想請地區出面,讓地區報爲廣林碰柑做一週宣傳。就像陳叔所說的,懷市其他縣市的碰柑都受到嚴酷的衝擊,我們雖然是宣傳廣林的碰柑,其他縣市同樣會被認可,達到懷市地區整個以點帶面的宣傳效應。”楊滔找的理由有些牽強,可事情由他先提出,當然想爲廣林多爭取到宣傳的機會來。
“可以考慮,但宣傳可要以整個地區爲背景。地區報社的事,可以完全肯定下來,電視臺那邊還要再協商,你也可以先讓下面的人做些準備,縣裏電視臺可先蒐集素材嘛。省裏的宣傳和支持,地區會立即與他們聯繫,懷市地區的碰柑銷售工作,要走在果子入庫之前,纔會主動。省裏也一定會傾力相助的,你放心。”彙報後,楊滔見陳俊軒準備走,可能急於去找馮書記彙報,便想先告辭。陳俊軒突然說“楊滔,你在《人民報》的人脈也得充分利用起來,要是《人民報》肯給刊登幾篇宣傳文章,說服力之強是其他宣傳途徑沒法比的。這個任務就交給你來做。”楊滔只得應下來,很就沒有與《人民報》編輯聯絡,也不知道他們是不是需要這方面的稿件,要不然,只有請求省裏向上面的人出面,就算熟,用散文和民間傳說之類的文藝性文稿還可以找到門路,直接進行宣傳,可不是個人或縣市級能說動的事。
出到外面,楊滔當即要滕建松把寫到《人民報》去發的文稿佈置下去。最初的底稿,只有讓祕書們先寫出來,他們對廣林的認知比自己深透,況且,自己也抽不開身靜心來做這件事。廣林政府辦等宣傳系統裏,還是有幾個人文筆不錯,等他們寫好後,自己來修改揉合花的功夫就會少許多,當然,也想借機看看廣林祕書們的文筆。
滕建松佈置後,對走在身後的秦峯說,“小秦,借這次機會好好露一手,縣長可是大手筆。你們不知道吧,多向縣長討教。”楊滔沒有否定滕建松說的話,秦峯卻認爲滕建松是在拍楊滔馬屁,心想自己寫好後讓楊滔看,縣長定然會知道自己的才氣。楊滔到廣林兩個月了,沒有要秦峯寫什麼東西,偶爾有發言稿,也是相關部門準備好後給秦峯再讓楊滔審閱,楊滔都沒有說什麼,這樣的文稿也就是形式,自己只要看會議和發言內容,自己完全可以隨口演講,所以都沒有對這些文稿進行批閱修改,即使是下發的文件,也讓主抓的副縣長來審這文件更爲專業一些。對秦峯,楊滔沒有更多的期待。
幾個人還要等待陳俊軒的信息,情況給地區做了彙報,總要讓地區有個迴旋的時間。出到大街上,離中午還有一段時間,楊滔想起看看李鐵男,從到廣林後,楊滔一次都沒有看望李鐵男了。兩人雖說年齡差異大,可卻有些意氣相投,鳳城高級中學的改革雖然起步後與原定的有些偏差,但基本上還是走下來了。這一年的高一招生,優秀生的流失又超過了百人。與李鐵男見見,敘敘舊,也說說鳳城的教育。現在自己在廣林,也想動一動廣林的高中,找李鐵男先提示提示,到時纔會有強力臂助。車正走向地區教委,楊滔卻接到陳俊軒的電話,說要楊滔立即到市委去,書記要見他。
把車掉頭,幾個人到市委前等着。楊滔進了馮書記辦公室,見陳俊軒和馮書記兩人面色嚴肅地坐着,楊滔進辦公室後,很顯得熱情卻不輕鬆。等祕書爲楊滔倒了茶,出去後,楊滔說“馮書記,一直想知道你的腿現在情況怎麼樣了,卻一直都沒有見面,平時也怕打攪書記的工作。”陳俊軒和馮書記都沒有想到楊滔先問這樣一句話,倒把兩人嚴肅的表情弄得扯出笑容來。
“我的情況好多了,懷市果農的情況卻很嚴重。楊滔,你這樣的父母官很不錯啊,走在了全地區的前面。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啊。”馮書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