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上天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倭國人又哭道,那些惡事盡是倭寇所爲,他們只是些無辜的百姓,不該遭此劫難。
不說明軍入倭國並未肆意燒殺搶掠,僅這些話就聽得大明兵卒十分生氣:“此事的確非你們所爲,可倭寇搶奪的財物,你們沒有用嗎?”
“我家祖輩積攢的家財,你們供自己的兒女喫穿,你們又說,壞事不是兒女做的。”
論講仁義二字,大明兵卒的確講不過倭國人,因倭國人嘴上所講與心中所想完全不同。
“倭國人滿口仁義道德,其人卻是天底下最不道德。”李如松嘆道,“若倭國能投降,並寫下不再犯的國書交予我大明天子,再奉上幾個銀礦,我大明仁義之軍,倒也並非不能原諒。”
李如松的條件其實十分寬和了,內閣允他行事時,也不許他傷百姓,只是要他以大軍之壓力逼迫豐臣秀吉服軟罷了。
倭國在外橫行霸道慣了,卻從未想過有一日明軍會進入其本土,眼下正逢戰國之亂結束,倭國本土已遭遇了許多戰事,豐臣秀吉也不願再來一場。
外戰贏不過大明倒也罷了,內戰若再輸,必然會影響其對倭國的操控。
最終,這一戰的結果是——大明贏下了倭國數個銀礦的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