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王陽明在提出心即理之後,緊接着又提出三個字。致良知。你覺得他提出這個的意義何在?”王庸反問鍾心。
鍾心思考半晌,嘗試着回答道:“應該是擔心人們誤解他的第一句話,免得有些人以爲心裏想的就是對的,就可以去做。所以心即理的前提是要致良知。心中的道理一定要遵循良知這個基礎框架。壞人心裏想的壞事不能算是真正的心即理。”
“非常好,鍾心你比我想象的要聰明許多。”王庸由衷的誇讚道。
師徒兩人便在這種交流與互相啓發中,開始了對千年前那位聖人的現代解構。
鍾心確實如王庸所說,異常聰慧。往往王庸一句話纔講出一半,鍾心就能舉一反三領悟出來許多道理。
直至最後,鍾心忽然一展笑顏,再無之前的陰鬱愁容。
“謝謝你,王老師。我懂了,今天晚上的這件事我就是遵從了自己內心,遵從了心中的良知所作出的。所以我無須愧疚,無須悔恨,更無須自責。我當初幫助同學的初衷也是善意的,把同學推向深淵的不是我的善意,而是耗子那些人的惡意。如果人們能夠多遵從一下內心的良知,就不會有這麼多惡性事件發生了。”鍾心認真的說道。
王庸欣慰的點點頭,鍾心這番感悟雖然沒法跟真正的國學大師相比較,但卻是她這個年紀能感悟出來的最樸素道理了。
高深的未必正確,樸素的也可能是真理。
至少鍾心所說的,就已經接近了陽明心學最簡單也最核心的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