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有一天,看到一種樹葉,正好他口渴了,順手摘了幾片放在嘴裏咀嚼。這一嚼,還真解渴,神農又扯了幾把咀嚼着。他感覺肚子裏上上下下有東西在摩擦。他肚子是透明的,看到小葉兒把他的胃擦洗得乾乾淨淨。這一發現。使他大大高興。他斷定這小葉兒既解渴,又能解毒,他決定改鞭藥爲嘗藥,如果遇毒,就用它來解救。他把小葉叫“查”(查巡的意思)。後世人讀白話了,叫成了“茶”。神農就這樣一路走着,一路嘗着百草。回到了烈山。神農嘗百草,經常要中毒,都多虧了“查”解救了他。據說被他嘗過的花、草、根、葉,就有三十九萬八千種。他下決心要嚐遍所有的草。
這一天,他忽然發現一株攀在樹上的藤狀植物,開着一朵朵黃色的小花,那葉子還會一張一縮,他奇怪極了,就採了一些葉子放在嘴裏咀嚼着。誰知這是一種有劇烈毒性的藥草,叫斷腸草。神農就這樣死去了。在山西太原神釜岡上至今還留着神農嘗藥的鼎。
傳說炎帝神農氏是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中的一位賢聖的帝王,是中華民族的化身。我國許多史籍,如《左傳》、《禮記》、《漢書》、《荊州記》、《帝王世紀》、《水經注》、《括地誌》、《漢唐地理書鈔》、《路史》、《大清一統志》等,都認爲炎帝神農氏的出生地是厲山、列山或烈山,即今湖北省隨州市厲山鎮。據清同治《隨州志》記載:“列山上建有神農廟、神農井、炎帝廟”。相傳神農氏誕生於厲山鎮南九烈山第五座山頭半山腰中的神農洞。神農洞的附近有古廟一座,內供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的塑像。隨州市厲山鎮距神農架林區只有兩百公里,前者是神農氏故鄉,後者是神農氏長期生活的地方。至今,兩地的民俗風情、方言、有關神農氏的傳說故事,都大抵相似。兩地皆系炎黃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神農架的稱謂較多,僅筆者收集的名稱就有神龍山、神農山、神農架山、老君山、南山、景山、熊山、太陽山、野人山、木城、神龍、神龍架、神農架、森林架、巴山老林、南山老林、中央山地、華中屋脊、華中第一峯、大巴山東段、大巴山主峯、一萬英尺之巔等等,多達二十餘個,其中有的是借代名。然而,查閱《史記》等《二十五史》,都沒有神農架的芳名;1931年5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上,也沒有提到神農架。1970年5月,國務院以國發7947號文件正式批准將鄂西北的房縣、興山縣、巴東縣的二十四個公社、兩個藥材場和一個農場劃爲神農架林區的行政區域,屬湖北省人民政府直轄單位。房縣、興山縣、巴東縣所在地,自三皇五帝至西周分別爲彭部落方國、後夔國、廩君國地,春 秋時屬麇、庸二國和夔子國,公元前634年楚滅夔後至戰國時期屬於楚國。由此可見,春秋之前,神農架所在地屬於多國之間的邊緣地區,是“蠻荒之地”中的孤島;加上這一帶千里高山、人跡罕至,長期處於原始封閉狀態,成爲被遺忘的角落,或被視爲可望不可及的洪荒之地,“藏在深山人未識”。
神農架最早的名稱,被稱爲“熊山”。《山海經?中次九經》雲:“又東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恆出人神人,夏啓而冬閉……熊山,帝也” 從王念孫校。一些學者認爲,《山海經》講的“熊山',從名稱、地望、方位來看,即今神農架參見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版《<</span&山海經&新探》一書。有趣的是,當代科學家們通過考察後認爲:神農架發現的熊不僅數量特多,而且種類最多,不愧是中國“熊的王國”。其中的“神人”,是屈原《山鬼》詩中的“山鬼”,即今轟動全球的神農架高大的“野人”。“熊山,帝也”,是說神農架是古代帝王的聖地,這位帝王,當指炎帝神農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