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陳懋庶孫陳瑛的課題本上,有着非常詳盡的數字,比如大同府因爲邊防不寧,歷年來的田畝變化以及人丁變化,尤其是各修建營堡的留存依舊人口數字等等。
陳瑛爲何有這麼多的數字,甚至比大同知府霍瑄還要清楚呢?
因爲京師講武堂的常任教務主任石亨,在大同府作威作福,甭管是誰,他都要收稅,連韃靼人、瓦剌人都不能倖免。
他自然要理清楚自己的地盤上,到底有多少人口,他自然也有本帳,這本賬,也算是陳瑛的引援數據的作證。
大同府人丁本逾百萬衆,馬倌超過了七萬人,在順聖川養馬,但是隨着大明興文匽武,大同府的人丁外逃內遷,至正統一十三年,不過五十餘萬,馬倌更是銳減至兩萬餘人,大明順聖川軍馬場,雜草叢生,滿是荒蕪。
修了營堡、城池,卻依舊不能安民戍邊,百姓依舊外逃內遷,說到底還是戰略上出現了問題。
兵部右侍郎羅通再次來到了臺上,他指着堪輿圖上東勝衛的位置,無不可惜的說道:“我的課題是,復建漠南諸衛。”
“大寧都司、三降城、東勝衛、威虜衛、威遠衛等漠南諸衛,位置險要,乃是瓦剌、韃靼、兀良哈進入大明河套,南下山西、京畿的必經之路,諸衛所之洪武二十八年棄置……”
羅通和陳瑛的觀點,看似完全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