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唐興在風平浪靜的赤道無風帶上航行,總覺得自己航行在世界之外,沒有疾病、食物、飲水的困擾,讓船上的生活,有些索然無味,就連那些倭人也只會恭敬的跪在地上,虔誠的讚美大明皇帝、番都指揮和大明水師的慷慨。
在這個過程中,唐興思考了幾個問題,並且在和範德行進行溝通之後,得到了一些答案。
三百餘艘三桅大船,是在大明密州市舶司建立之前,大明海商們所擁有的海船的數量。
在陛下率領大軍南下平叛的時候,有無數的船隻前往密州市舶司登記,這裏面的三桅大船隻有一百三十多艘,當時,整個大明絕對不超過四百艘三桅大船。
受船隻限制,在正統十四年的時間裏,大明海商每年只能輸出價值不到七十四萬兩銀子的貨物,這意味着,在正統年間,每年最多隻能輸入七十四萬銀兩入明。
而正統十四年每年僅僅南衙折銀,就超過了一百一十萬兩銀子,這代表着大明朝廷折銀需要向豬圈裏的銀子發起攻勢,這是極其困難的。
三百餘艘的數量,並不是大明的巔峯數字,甚至還不如永樂年間的零頭。
也就是說,自從永樂十九年起,大明官船官貿的活躍期結束,大明海商的三桅大船們並沒有填補大明官船官貿的空白,大明海商三桅大船的數量從三千餘降低到了三百艘。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中國海貿的衰落呢?
什麼原因,造成大明海商們在沒有官船官貿的壟斷之後,仍然無法填補海貿的空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