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願意投降的瓦剌人大有人在,在大明軍西征消息傳來之時,不肯歸附大明的瓦剌人已經開始了繼續西進的計劃,一部分衝到了奧斯曼王國的東部行省,給本就紛亂的東部行省,又增加了不小的混亂,而一部分投靠了金帳汗國,給伊凡三世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割裂和衝突是康國這片土地失序之後的主旋律。
大明軍八萬餘衆至撒馬爾罕,開始了安撫工作,大抵就是剿匪。
大明軍的勝利就像是喝水一樣理所應當,列陣——推進——炮兵轟——步兵排隊槍斃——敵陣崩潰——騎兵追擊——協從軍開始打掃戰場,這是一種極其枯燥無聊的作戰方式,簡單粗暴而行之有效。
烏茲人已經習慣了在後面打掃戰場,他們甚至不敢在軍功即割首級之事上弄虛作假。
在經過了長達大半年的四處出擊之後,康國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才換來了安穩。
大明的康國公王復也在景泰十六年春,從赫拉特回到撒馬爾罕,朝廷下達了康國公的冊封聖旨及世券,王複選擇了拒絕,他必須要離開這片土地,才能保證大明朝對康國的長臂管轄。
康國和雲南、交趾不同,康國是個六合之地,而不是四方之地,這裏需要的是一個王爵,而不是一個公爵,如果王復接受了冊封,在不久的將來,他一定會成爲康國的王。
如果成爲康國的王,王復還能迴歸大明嗎?顯然不可能。
經歷如此劇變,王復繼續在這個位置上坐下去,他就會真的變成康國的王,這從來不是王復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