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王復站在了朝堂之上,堂堂正正。
而他看向了正對面的人,大明計省三司使李賓言,這是一個新的部門,他的職能,他的意義,包括他的權利界限,王復都不甚清楚,但是按照座次而言,李賓言在朝中的地位僅次於六部明公之下,諸侍郎之上。
這麼些年過去了,朝堂的人換了又換,有兩個是王復的熟人,第一個是俞士悅,這傢伙居然還是刑部尚書。
另外一個就是于謙。
于謙和王復老早就認識,而且在集寧之戰和接踵而來的河套之戰中,于謙向至高無上的陛下,解釋了王復的幡然悔悟,並且爲王覆在曼陀羅山蒐集情報請了頭功牌。
皇帝陛下欣然應允了于謙所請,而於謙的那道奏疏中,還包括了王復的起復。
在當時那個情況下,于謙肯爲一個奉天殿被逐出的臣工說話,請頭功牌和舉薦,這是需要極大勇氣的,因爲當時的開海,可沒有現在這麼順利。
而王復的選擇是參加了墩臺遠侯,爲大明建功立業,在十二年後,回到了大明朝堂之上,堂堂正正的站在了這裏。
唯一讓王複意外的就是那頓不是廷杖的廷杖,打的是他不爲朝廷效力,墊子是皇恩浩蕩。
王復愕然的發現,當年與民爭利反對開海纔是大多數,而現在,開海利於國朝,利於大明內外,才成爲了大多數,甚至李賓言這三個字,就代表了開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