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你可以認爲它沒有,也可以認爲它有。”歐一野拿起鉛筆,在白紙上匆匆畫出了一具骨骼,爲它添上外輪廓。
饒星海:“狗?”
“藏獒,你另外一個漂亮女同學的精神體,這是藏獒的骨骼構成。”歐一野畫完後,擦去外輪廓裏的骨頭,把紙亮在饒星海面前,“這是我們看到的精神體外形,我們不可能看到骨骼,但是骨骼是否存在?它存在的,它存在於哨兵和嚮導的潛意識裏,在我們第一次接觸精神體的時候,它就在動物的身體裏。是有脊椎生物的支架,即便我們看不到骨頭,但我們知道骨頭的存在。”
饒星海想起來了,這是通識課上“精神體”那一章說過的:“有的學者把精神體最初形成的過程,稱作‘學習’或者‘拓印’。”
三到五歲,是哨兵和嚮導精神體形成的年紀,基本上也是孩童形成基礎世界觀的時期。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把3到7歲這一階段稱作前運算階段,這個年紀的小孩開始學習用符號來描述世界:房子,太陽、動物、食物、玩具……世界開始在小孩子的心裏有了具體的形狀。
他們用符號描述世界,同時用模仿和想象表達自己:模仿家人掃地的動作,模仿爺爺奶奶做飯的方式,模仿戴眼鏡的父親,模仿母親化妝的動作……“過家家”就是特別明顯的模仿遊戲。
“精神體的形成,是小哨兵和小嚮導描述世界和表達自己的方式。小孩觸碰到的動物什麼樣,他就會本能地還原成什麼樣。”歐一野攤開雙手,先後握拳,“模仿,和想象,是所有人認識世界的必經過程。精神體本身就是符號化的產物,當然,它也是孩子用模仿和想象構築的東西。它有骨頭嗎?它確實沒有。但骨頭存在嗎?存在,骨頭藏在精神體這個符號的內部。”
當這個“符號”形成的時候,小孩不會意識到骨骼的存在,也不會理解骨骼的重要性。
所以才需要在哨兵和嚮導的不同階段,給他們不同的學習內容:瞭解世界,瞭解自己,還有自己最忠誠的夥伴。
“你在‘海域’裏養蛇,你可以給它添加脊椎骨。你能創造多大的蛇,你就能得到多大的精神體。這個作業很重要,我不能隨時監督你,你必須自律。”歐一野終於想到要鼓勵饒星海,“饒星海,你非常特別。並非所有的哨兵和嚮導都擁有倍化的能力,這需要強烈的願望、長期的學習、精準的設計,還有一個致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