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娜215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作爲一個青史留名的戰術、戰略大師,洪武帝在信息技術上的重視在歷代帝王之中都頗爲罕見,生於民間的洪武帝最是清楚官員有多能欺上瞞下,他從坐上皇位那天開始最擔心的就是自己治下的官僚又出了“狗官”去欺壓百姓,而百姓被朝官欺壓求告無門困苦不堪,如果是這樣的話,他的大明和蒙古人的大元有什麼區別?由他坐上這個皇位又有什麼意義?
爲了杜絕這種糟心情況出現,洪武帝使出了各種法子,首先是大明有巡訪制度,定期不定期的會派遣官員到達地方,其次官員有考覈項目,做得好做的不好拿政績說話,而最關鍵的是,洪武帝明確甚至鼓勵性得開窗了民告官制度。
只要有真憑實據,無論你是誰,只要是良民就可抵達京師敲響皇宮門口的登聞鼓,洪武帝會親自接待並且親自審理案件。
爲了防止民衆遭到阻攔或是爲難,洪武帝在《大誥》中作出規定:凡是地方府、州、縣的官吏,如果殘害百姓,貪污腐敗,當地的老百姓可手持《大誥》直接將人拿下帶到京城告狀。
由於此時百姓離開本縣需要路引,洪武帝還規定只要手持《大誥》者便可替代路引,沿途官員阻攔者全家處死,官員非但不得阻攔,還要給與其基本的行動保障。
像是後世鞭子朝那所謂的“民告官如子告父”,二話不說先打一頓,告個御狀得過五關斬六將刀山火海釘子牀山滾一圈在大明是絕對不存在的。
就算是明朝□□朽官僚極盛的王朝末期也不曾阻斷民衆的告狀之路,唯一設置處罰項目也就是越級告狀而已。
不過可能是洪武朝的官員在一次次過篩子中總體比較優秀,在這條規定設立至今的六年間,實際上有效的告狀並且在調查後官員得到懲治的也就只有個位數,其餘多數是誣告或者是因爲不瞭解政策生出誤解,對此,洪武帝也表示比較無奈。
爲了避免誤解影響官員名聲以及正常的工作狀態,洪武帝只能三令五申誣告者重罪,同時派遣鄉學縣學學生定期下鄉向村民解說朝廷政策,而這些人同時也是朝廷的眼睛。
作爲大明王朝洪武帝指定的繼承人,皇太孫的一舉一動也在朱元璋的重點觀察範圍之內,這倒不是當爺爺的對孫子不信任,只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大孫子沒娘,爹又粗心大意(朱標:??),自然只能爺爺關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