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他們師兄弟自來是一同講學,配合默契,從朱子“大學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入手,講起格物之法。
當然不是朱子的格物,更不是守仁格竹,而是將這個“格”字解釋爲他們平日踐行的研究方法:不能只憑心中悟得一理便爲外物下結論,要求真,要憑事實說話,要經得起反覆實驗驗證……
他們這些年正是用這樣的窮格物之法,從天地間格得了許多知識、理學。而格物得一理之後,又當如何確定自己格得的道理是真是僞呢?
必須有實際的論據支持。
治學時以心爲本,“古聖相傳只此心”不可靠;一味相信先人所解經義,泥古不化亦不可取;須得經得起反覆驗證的纔是符合天道的真知。先經自己驗證,而後經天下人驗證,真金百鍊方見真僞。至於這驗證的方法……
先寫個論文吧。
宋時是從穿越就開始背論文的,桓凌爲了給他掙點小錢錢更是自學成材,硬生生學會了現代漢語和各類論文上常見的外文字母,對論文的感情都快比經義、八股深了。
寫論文可梳理思緒,證明自家論點。而讀論文的過程更可讓人代入作者思路,明白對方觀點如何推導而出,更可自行依法驗證其對錯。
如此一來,天下讀書人研究理學、實學時凡有所得皆可寫成論文,與同道交流。若當地有福建講學大會那樣的論壇,正好在論壇上當面與人交流,會後再集結成冊,供沒參會的人閱覽。而那些沒有這等論壇的地方,也可由當地名士、才子牽頭,辦個期刊,每月——或每隔幾月收取足夠的文章,集結成冊,供人購買、借閱。
外地各省、府、縣或許條件差些,京裏有的是做學問的名士大家,也有會弄油印、石印的文人,辦個學術期刊內部交流一下全不費力。甚至還有富餘的理學名家、實學大師可以組個審查小組,審審交上來的學術稿,取真去僞,把期刊做得更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