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浪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轉身去看,發現那壁牆上有一幅字,上面就兩個字:知止。字體規整,看上去讓人覺得很舒服。我想:這也許就是書法吧?這兩個字寫得太好看了。不過我卻不大明白這兩個字的意思,隨即搖頭道:“慚愧,我不大懂。”
他看着我微笑道:“施主不是那種不懂裝懂的人,很好。現在像你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了。到我這裏來的人,倒是十個人中有八、九個都會說一番他們自己對這兩個字的理解的,不過都是很膚淺的理解。”
我說:“我是醫生,專業要求我們必須嚴謹。不懂就是不懂。承認自己不懂這並不是什麼恥辱的事情吧?”
他笑道:“施主很誠實。不過你還太年輕,所以很多事情看不穿、放不下。施主,我給你講個故事吧,關於這兩個字的。”
我情不自禁地正了正自己的腰,“您講,我洗耳恭聽。”
他說:“弘一法師曾經給他的好友夏丏尊寫了一幅字,就是這‘知止’兩個字。當時,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已一年零一個月了。‘知止’雖寥寥二字,卻蘊含着無限的深意與禪機。我們禪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一位老和尚的身邊聚攏着一幫弟子,有一天,他囑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擔柴回來。弟子們匆匆行至離山不遠的河邊,人人目瞪口呆。只見洪水從山上奔瀉而下,無論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無功而返,弟子們都有些垂頭喪氣。唯獨一個小和尚與師父坦然相對。師父問其故,小和尚從懷中掏出一個蘋果,遞給師父說:弟子過不了河,打不了柴,見河邊有棵蘋果樹,就順手把樹上唯一的一個蘋果摘來了。老和尚責問道:出家之人怎能妄取無本之果。小和尚答道:師命有所不從,皆因塵緣不清,造化弄人,我得無本之果,使之皈依佛門淨地,不爲俗世玷污。雖初衷未果,然棄不期之期,得天意而順其自然。老和尚聽了很高興,後來,這位小和尚成了師父的衣鉢傳人。施主,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
我搖頭道:“我還是不大懂。”
他繼續地道:“其實在一個人事業和人生的轉折點,懂得‘知止’的含義是非常重要的。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過不了的河。過不了的河,掉頭而回,也是一種智慧。綜觀古今中外歷史上的偉人英雄,他們的英明偉大,名垂青史,就在於在關鍵時刻,敢於挺身而出,順勢而爲,同時,也懂得適可而止,功成身退。一代商聖范蠡離楚投越,輔佐越國勾踐,興越滅吳,一雪會稽之恥,被尊爲上將軍。范蠡功成名就後,激流勇退,變官服爲一襲白衣,攜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峯之間。范蠡浮海辭去,到了齊國,隱姓埋名,自號‘鴟夷子皮’就是牛皮囊的意思,藉此以志不忘伍子胥被吳王夫差逼迫自殺、屍體被裝進牛皮囊中投入長江之事。在齊國海邊的一塊荒地,范蠡苦身盡力,開荒懇地,治產經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後來達到鉅萬,卻仗義疏財,三次散盡千金,天下稱陶朱公。范蠡深知越國勾踐爲人,他從齊國寫信給另一功臣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在接到信後便稱病不上朝,但最終仍未逃脫賜死的命運。而范蠡因爲懂得‘知止’智以保身,成名天下。還有,陝西漢中張良廟裏,有兩塊石碑。其一刻‘送秦一椎,辭漢萬戶’八個大字。另一刻‘知止’二字。兩塊碑合起來,也可看成一副對聯。張良輔佐劉邦打敗項羽,天下初定,他便託病隱退,‘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在漢初三傑中,韓信被殺,蕭何被囚,張良因懂得‘知止’才得以保全性命。再有晚清重臣曾國藩,在攻破天京、平定太平軍後,威震天下,當時部下勸他發動兵變,舉湘軍起事,自立爲王,誰知,他怒不可遏,嚴詞拒絕,並揮筆寫下‘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只自知’一聯,以表心跡。後解散湘軍,自削兵權,斬殺羽翼,以釋清廷之疑,終於保全了晚節,也換得了曾家子孫後代的平安。很多人其實多敗在不知止上,總想以貪婪之心佔盡天下大小之利,大有滿盤皆收、贏家通喫的衝動,這是可悲的,歷史上的呂不韋、胡雪巖、和坤就是明證。”
我點頭,“您這樣一講,我明白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