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歸百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秦遠方對面具沒什麼瞭解,只是以前湊巧看過,知道而已。若不是這一次巧合用到,否則他還會遺忘掉呢。
西藏的跳神面具、戲劇面具都傾向表現和象徵的藝術風格,造型粗放誇張,伴着鏗鏘的鼓樂聲和和強郵舞姿欣賞,其雄健的威懾力咄咄逼人。不同地域的面具藝術風格差異明顯,衛藏地區的面具較爲斯文嚴守法度。西藏東部康區的面具潑辣怪異、驚世駭俗。屬於軟雕塑的大宗面具,全爲俗民形象,藝人以簡明的手法攝取凡人情態,塑造了一張張活龍活現的面孔。
林立則悄悄拿出一張古怪的面子,問道:“老何得到的是一張佛像面具,估計是看他肥頭大耳的,很箱佛陀,很好理解。可我這個是什麼呢?不倫不類,反倒有點像嚴總的跳神面具。”
秦遠方回道:“你的是歌舞面具!估計是看你之前比較活躍,所以才送你這樣的禮物吧。”
“呃!”
林立瞬間無語。
西藏面具工藝品除了吸收外來文化外,主要是受到西藏本土的原始宗教一苯教文化的直接影響。由於久遠的苯教信仰在吐蕃先民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因而佛教和苯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處子並駕齊驅的局面,結果兩種文化既相互競爭又相互融合。儘管最後佛教戰勝苯教而形成既不同於印度佛教,又不同於中原佛教的獨特宗教,人們稱“藏傳佛教”或“喇嘛教”。印度高僧蓮花生大師用佛法神威降服苯教神祗時,爲了在民衆中贏得廣泛的信徒,同時將苯教中的巫術、妖法、火祭、梵魔等儀式連同鬼怪精靈一起帶入“佛門”。苯教中的山神、年神、龍神等“世間神”,以日贊(山妖)、奪錐(骷髏)、帕姆(女鬼)、貼龍(獨腳鬼)等等,這些土生土長的紙鬼率,也理直氣壯的進入佛教護法的行列,成爲西藏面具製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西藏面具工藝品由於分佈較廣,使用範圍不同,製作方式也不同,使之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從製作上講大概可分硬塑形與軟塑形兩大類,即宗教面具和民間面具。宗教面具多爲硬塑型;民間面具以軟塑型爲普遍。從使用上講,又可分羌姆(跳神)面具、懸掛面具、藏戲面具、歌舞面具、折嘎祝願面具、儺儀型的吉達面具等六種。硬塑型面具爲立體或半立體,在事先塑好的泥胎上用紙漿或布漿糊成硬殼,然後繪製而成。也有用木頭雕刻,這種面具大多分佈在邊境林區。硬塑型面具多用於宗教的羌姆和寺廟的懸掛祭奉,後在藏戲中也多有吸收。
今天秦遠方他們得到這麼多的面具,可謂是意外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