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安書記,你要去幫村民收割稻穀?”衆人一驚,這個安書記,真是敢想啊。
“包產到戶後,大多數農民都會得利;但少數家裏缺勞動力的農戶,遇到種收季節時,卻比較麻煩。如果不能及時搶種搶收,可能導致減產和損失。”安嶺其實也算得上地道的農民,因爲寒暑假和星期天,也要參加農村的勞動。
安嶺決定幫農民“搶種搶收”,也不是心血來潮,而是覺得對於基層幹部來說,這樣做真的很有必要。
只要下到田間與民衆同喫同住同勞動,才能真正拉近與民衆的距離。哪怕幹部做的莊稼看起來不怎麼樣,便那幹羣關係愈加親密的收穫,卻也是實實在在的。
其實從更深遠的意義上講,主席當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也是一個絕對“政治正確”的做法,之所以後來不搞了,是因爲這種做法有些過火,時間太長,而且只管把知青丟到鄉下了事,而農村在大集體時代,並不稀罕那些知青的農業勞動力。當然,北大荒這類地方不在此列。
之所以說“政治正確”,是因爲華夏傳統的讀書人,幾乎都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之人,唯有知青年代打破了這一規律;到了後世,完全生長於城市的一代,則更是遠離了農村和土地。
雖然科技的發展,對於體力勞動的需求愈來愈少,但農林牧副漁以及工礦建等產業勞動,卻屬於人的“技能”,這種技能,如果不習練,就永遠不會擁有。
而不能親近農業、工業及自然萬物,就缺少對天地萬物演化之道的感悟,這樣的人,哪怕他讀了碩士博士,其知識或人生,也是有欠缺的。嚴重者如古代某皇帝問:“爲什麼百姓不喫肉呢?”
衝白河的年輕幹部,幾乎都能做農活,出生於縣城的,也有鄉下親戚的。但是,安嶺的“幫收隊”參加者卻了了。原因是土生土長的衝白河人,家裏都有田地,以其幫別人收割,爲何不幫自己家收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