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至少在一年前,安嶺一直是《天西日報》的貴賓級作者或名人,幾乎每個版面的編輯,都編髮過有關安嶺的稿件,要麼是安嶺寫的,要麼是別人寫安嶺的。
所以,地方新聞版面編輯看到稿子裏出現安嶺兩個字後,當即找到上級,希望重點刊發這個稿子,畢竟,安嶺的9萬字長文《兩種體制之比較》,天西日報也是全文刊載過的,對於安嶺的工作地點,那是百分晨清楚的。
但上級看到這個稿子,感覺就不同了。因爲地方新聞的上級,正準備上一篇敘州地區遭遇連續陰雨,撞到小春尾收,造成部分減產的報道。
整個敘州都減產了,而衝白河沒有減少,竟然是因爲有這個“幫收隊”,當即,這個上級其實也就是版面主編當即找到報社老總,指出李春蓮那篇新聞特寫所隱含的意義。因爲這個主編看出了,正是衝白河成立的這個“幫收隊”幫助缺少勞動力的農戶收割小麥,最終搶在了陰雨天之前完成了夏收任務。
當然,這個意義成立的前提,其他遭受雨災的農戶必須是缺少勞動力的困難戶與五保戶。
主編能夠理解到這個層次,不是主編有多聰明,而是李春蓮的稿子裏,雖然儘量不圖說安嶺的那個“必須的應該的”解釋,但實際上也隱藏着這樣的意義。那就是包產到戶了,困難戶、五保戶怎麼辦?
考慮到這個層面,那更大的問題又出現了:衝白河鄉這個稿子,會不會帶有影射“包產到戶”的懸疑呢?
報社老總想到這個層面,當即找來幾個理論上比較可靠的人進行研究。
其中一人指出,這個“幫收隊”既然是安嶺主持成立的,應該有其深意。至於說影射“包產到戶”我以爲不太可能,從他的《兩種體制之比較》看,他是支持改革支持新事務的,而且安嶺本身也關於製造出一些新的事物。所以,我建議把敘州的兩條稿子,直接報給省委宣傳部,請他們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