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白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仿清樓裏住的編劇與導演都是一人一房間,與後世不同的是,九十年代中期以前,電影廠讓編劇和導演享受最好的生活環境,而不是演員。
北影的仿清樓最多同時住七八個劇組,江潯與江珊走進去的時候,長廊上一組組人正在討論。
導演住的房間也是劇組開會的地方,參加劇組會的都是各部門的組長,讀劇本、討論劇本,後世管這叫劇本圍讀。
後世也有人說,韓劇爲什麼好看,是因爲導演與演員重視劇本圍讀討論。
其實這一重要創作方法,早就是中國電影生產的傳統了。
近三十多年中國電影產業飛速發展,有種觀點是要我們學習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化體系。
其實,中國電影工業化生產體系早就運行與實踐了幾十年,那時就有戴着眼鏡看的立體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上海電影製片廠1962年出品)和《歡歡笑笑》(bj電影製片廠1981年出品),也就是現在的3d電影,還有巨幕電影。
從新中國成立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長春電影製片廠、北平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等等,都是用工業化流程組織電影創作與生產。
與罐頭廠、縫紉機廠、自行車廠等一樣,電影廠是當年國民工業體系中提供人民生活用品的一分子,生產的是精神生活用品。
“大家看這裏,婦女拎着一袋糧食,”一位導演模樣的人說道,“你去給我拎一袋糧食來,看你能拎着走幾步。所以不對,應該是扛着一袋糧食,這個都搞不清楚還寫什麼農村戲啊,不成,你還得繼續去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