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三千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作爲技術研究,口徑定型那不是趙鑫的問題,所以趙鑫用的是三十毫米口徑,真正定型的時候,究竟是二十五還是三十五,甚至是四十,都可以根據基本原理進行改變。等到實驗的時候,齊遠作爲試驗場的場長,自然也在現場。但是爲了保密,再加上趙鑫的專門囑咐,軍代表並沒有給齊遠說這是誰的東西。
軍代表去做實驗,趙鑫則在考慮怎麼降低成本,首先就是手持的和槍掛的,爲了保證儘可能減輕重量,用高硬度鋁合金肯定是一種必然,但是彈鏈式連續供彈的型號,關鍵部分還是用的鋼,畢竟這種武器工作環境要差很多。
武器不錯,得到了旁觀人士的一致認可,但是真正讓他們重視的卻是另外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趙鑫弄出來的半可散式彈鏈。現在當然彈鏈要麼是帆布彈帶,要麼是金屬彈鏈,但是現在的彈鏈都是不可散式彈鏈,也就是說,彈鏈有多長,打完之後的空彈鏈就有多長,這麼長的空彈鏈在作戰中反而成了一種累贅。爲了減少這種累贅,只能減少彈鏈的長度,而犧牲了彈鏈長度,火力壓制能力就大幅下降了。
爲了解決這種問題,白頭鷹在和猴子打仗的時候弄出了可散式彈鏈,就是打完之後,所有的彈鏈全都散開,機槍上一個空彈鏈都不帶。雖然減輕了負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讓彈鏈也變成了一次性用品。對於我們連彈殼都想要重複利用的情況來說,把彈鏈變成一次性的很明顯是不可以接受的,所以這種半可散式彈鏈就榮耀登場了,十幾發不可散彈鏈,配上一發可散彈鏈,這樣,機槍上的空彈鏈,只有十幾發,十幾厘米長,既兼顧了彈鏈回收,又保證了便攜性。這種新型技術,讓我們在和猴子打仗的時候,出現了超級長的彈鏈,用於火力壓制。
(我聽一個老兵說的,當時打仗的時候,重機槍根本不用制式彈鏈,都是接的老長,兩個人扛着槍,後面人挑着籮筐,一筐就是一條彈鏈,最長到過上千發,就是用的這種半可散式彈鏈。)
趙鑫弄出這東西來倒不是因爲別的,而是榴彈這東西,個頭比較大,用的彈鏈比較沉,如果不可散的話,哪怕是一條二十五發的彈鏈也是一個累贅。而半可散式彈鏈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快速拼接,能非常快的接出一條長彈鏈來。真正讓這些人感興趣的就是這個技術,能用到這裏,自然也可以用到機槍甚至是高射炮上,尤其是高射炮,火力持續性越好,威力越大,十發彈板供彈的高射炮,就是一個笑話,否則也不會出現招核防空,十防九空的說法了。
和這些東西一起遞上去的還有趙鑫的一些技術說明,所以他們很快就指示相管人員,按照相應的手段很快,就生產了一批機槍彈鏈,在經過了試驗和一線試用之後好評如潮。但是對於趙鑫弄出來的這個榴彈發射器,軍隊內部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到底有沒有用,很明顯,這就是一種近距離火力壓制的武器,但是和很多東西功能又衝突,屬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再加上,榴彈的加工要求並不低,這玩意的成本不會太低,最後得到的結論是試生產一批,下發給部分部隊試驗一下,看看怎麼樣。但是最終在哪裏生產又有了分歧,有人說去東北,畢竟那邊配套完善,設備齊全,又有經驗,有人說就在華北,這裏相對安全,但是最終商量的結果是去西南,因爲安全,再加上這兩年的工廠支援,那邊的工業體系也在逐步完善,應該可以應付這東西的生產,本身產量也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