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三千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哦,你是給趙姐幫忙是吧,這個事今天下午我也琢磨了,咱們廠想要能自己生產鋼筋,只能通過生產軋機,然後以試機的名義進行,而且我們生產的這個軋機必須還得有創新性,小打小鬧不管用,我覺得,咱們這一次最起碼都得是個半連續軋機,最好是能考慮一下全連續軋機,甚至是連鑄連軋,你覺得怎麼樣?”孫衛東和趙鑫合作很放飛自我,理論上他弄不明白的都可以推給趙鑫,不用擔心,有人發現自己弄出來的東西與自己實力不符了。
現在生產鋼筋的軋機都是穿梭軋機,是橫列軋機的一種,就是並排着放上一排軋機,上面有各種不同口徑的軋輥口,都是單輥的,人工從這邊投料,經過一個軋輥之後就跑到了軋機的另一邊,仍然需要人工夾住尾巴,再把鋼胚送進另一個軋製口,如此往返,軋製到什麼程度呢,一直到鋼胚細到一定程度,可以直接在頭部出來之後,就可以牽引着再一次把頭塞到另一個軋製口上爲止,然後不斷的重複這個過程,直到加工到合適的尺寸爲止。
先別說別的,首先,就是效率奇低,基本上都靠人工進行換輥變徑作業,其次就是人直接和燒紅的鋼胚打交道,並且還是彎彎曲曲的鋼胚打交道,又熱,又危險。所謂半連續軋製,就是粗軋和精軋兩個部分,有一部分用連續軋製,另一部分用這種穿梭軋製,對於鋼筋而言,一般都是粗軋用穿梭軋製,精軋用連續軋製。當然,如果有條件的話,肯定是都上連軋,用以瘋狂提升軋製速度,敢想象嗎,配合連鑄機,普通熱軋螺紋鋼的生產速度是每秒鐘140米,是每秒鐘,很嚇人的速度。至於帶鋼,則更多的用裝有往復式軋輥的四分之三式連續軋機,用於減少車間長度,降低生產成本。
至於連鑄,那就是一個典型的新技術,雖然啓蒙很早,1840年前後就開始有了,但是一直都只能用來生產鉛,而不能用來生產鋼,到了42年,三德子開始把這項技術實驗性的轉移到鋼上來,但是因爲戰爭的原因,只造了一臺試驗機,到了50年,出現了電磁攪拌,53年纔出現了第一臺正式的能用於工業生產的連鑄機。我們在這一塊起步也很早,54年開始試驗,57年製造出試驗機組,58年鋼鐵學院的徐教授就弄出來能夠用於工業生產的設備,安放在重鋼三廠,和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也並不大,但是並沒有推廣,原因就是窮,這個東西的性價比低到離譜,後面的發展更猛,具有推廣價值的弧型結晶連鑄機,在64年東西方獨立出現,全世界的第一臺在西歐,第二臺就在重鋼三廠,設計人員依然是徐教授,鑄造幅寬一米七是第一臺六百毫米的三倍,厚度18厘米比第一臺的十五厘米略厚一點。
孫衛東說的連鑄肯定不是要建的高高的立式連鑄機,這個東西要建的廠房非常高,投資很大,別說欠了一大筆外債的我們了,就連大洋彼岸的白頭鷹也直呼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就連弧形結晶連鑄機,在全世界推廣範圍也不大。原因就是這玩意優點是節約能源,比傳統的鑄造初軋差不多能節省百分之九十的能源,但是建造費用非常高,由於目前現在全世界能源價格很低,所以哪怕是這麼離譜的節能能力,也抵不過這離譜造價,直到來了兩次石油危機,這種技術纔來一次指數型增長。所以說,限制這玩意發展的不是技術,而是成本,這不是靠人力能解決的。
所以連鑄機,並不是太新鮮的東西,“孫叔,連鑄機在今年已經被鋼鐵學院的徐教授弄出來了,基本上就是世界先進水平,但是它的建設成本太高了,沒有什麼推廣的價值。”當然這一次,由於趙鑫早早地弄出來電爐,所以這一次徐教授設計的連鑄機,用的是電爐,還多少降低了一些成本。
“呃,呵呵,我沒注意這個東西,最近這幾天太忙了,我說這幾天怎麼到處都能看到這個東西呢。那你說這個連軋機怎麼樣,這個我可認真的關注過了,咱們國內可沒有,我在書上看了,這個東西在國外到處都是了。”
說起來也奇怪,53年才問世的新技術,我們64年就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是23年就已經技術非常成熟,到了50年代就已經在全世界遍地開花的連軋機,國內發展的特別慢,60年纔出現第一臺實驗性的軋機,技術還很粗糙,到了90年代,才追上世界先進水平,要知道,那個時候,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再加上毛熊解體的原因,世界鋼鐵行業發展已經慢下來了,那個時候,卻正是我們奮起直追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