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張誠繼續侃侃而言:“賺錢,誰都做得到。也不稀奇。無非多少罷了。哥倫比亞的困境我明白,因爲大家都認爲哥倫比亞是日資企業,美國財團是不會投資日企拍電影的。
所以,哥倫比亞公司要拍電影只有自己籌錢拍攝。獨立對抗市場風險。盛田昭夫前輩拿下哥倫比亞公司之後,很長時間都在賠錢。但是前輩從來沒有後悔進軍好萊塢的,一直沒有將哥倫比亞公司賣掉,其實哥倫比亞公司的片庫就是一座金山。”
平井一夫補充了一句:“到現在看,公司還是賠錢的。現在公司減少大製作,就是要靠賣片庫的光碟一點點把錢賺回來。
另外,現在公司正在研究小成本大製作的電影。”
好萊塢一百個影視公司有九十九個想着用小成本進行大製作。一百個小製作電影裏面,往往也有一兩個成功的案例。
但是,這一點豪門風格都沒有,什麼叫電影豪門,一個億不夠我砸兩億,一年不夠拍攝兩年。小製作豪門也在做,不過是給公司的新人導演練手製作。
當然,哥倫比亞公司的戰略防禦期和索尼總公司這些年遭遇困局也有關係,其他美國電影豪門可以從社會上募集拍攝電影的資金。但是,索尼只能自己拿錢砸。孤軍奮戰不好受的。
其次呢,哥倫比亞公司雖然是日資公司,但是公司內的員工卻是美國人佔據壓倒性優勢,這些哥倫比亞公司的美國人當然會覺得老闆的錢是從天上吹下來的,要錢,要大製作,要一年十部。拍出大片來,個人功成利就,拍出爛片來,公司兜着。
現在哥倫比亞公司能壓服這些大片狂人就不容易了。其他公司也並非一帆風順,米高梅也曾經反覆易手,甚至一度宣佈過破產--索尼在2005年以12刀美金每股的價格和承擔五十億債務一度入主米高梅,2010年因爲債臺高築宣告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