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研究 (第6/7頁)
我就是個摸魚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經過仔細研究,結合我們縣域內的地形地貌和土質情況,我發現我們誠縣竟然非常適合柑橘的種植。根據<誠縣地方誌>的記載,我們誠縣有2000多年的柑橘種植史。因此,我們可以選擇合適的象鄉鎮大力發展柑橘種植及其衍生產業,形成了‘產、加、銷、研、學、旅’完整柑橘產業鏈條。經過研究,我認爲白銀鎮、永立鎮等比較適宜。”
以上就是第一產業的發展方案,但還需要和下面的鄉鎮接洽,讓鄉鎮接受這些項目的實施。這裏面有很多工作要做。數千年來,農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對我們這顆星球的修理從未間斷過。尤其是包產到戶之後,大家更是習慣了傳統的、以家庭爲單位的生產模式。
雖然現在因爲大家外出大城市打工,農村裏大量的農田土地荒蕪無人種植,但並不能改變大家的意識,‘某天要是不打工返回鄉下,我還可以繼續種田種地養家餬口不是’。因此,現在冒然要改變傳統的那種生產模式,很多農民肯定會心懷疑慮,甚至反對。這就要我們的鄉鎮、村委的幹部進行大量的說服、解釋工作。
其中一個好的模式就是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是指土地使用權流轉。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含義,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
就在今年,政務院正好頒佈了《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其中關於“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的規定,強調“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村莊、集鎮、建制鎮中的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
“所以,不管是生態養殖,傳統的水稻、小麥、玉米、油料的種植,還是大力發展柑橘種植及其衍生產業,我們都可以嘗試土地流轉的模式進行,開展招商引資,讓有實力、對生態農業感興趣的商人來投資興業。”
“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各自關係和宣傳手段,號召從誠縣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回鄉投資興業,縣裏也要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和獎勵那些在外地求學的學子返鄉就業,爲家鄉的發展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持。”
接着,謝成雲洋洋灑灑的說了一大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