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秦如義看到,戲臺上,磨盤上,廣場的地上,被人們曬滿了各種糧食。
戲臺上應該是唱着依依呀呀的秦腔,圍着白毛巾,穿着土布衣服的大娘磨着糧食,廣場上,熱熱鬧鬧地進行着社火表演,高蹺,竹馬,旱船,獅子,龍燈等的統稱。高難度的芯子表演,通常是在一個專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指頭粗高達2-3米多的鋼筋,用彩紙在上面做出如棉花、果樹、雲朵、老虎、猛獸等等各種造型(造型最高可達4丈之多),然後按其內容將男女兒童(通常年齡4-5歲)裝扮成戲劇人物站立頂端,少則一人,多則十於人,或並立,或疊置,橫臥,倒立。驚險怪異不下於雜技。不時博得人們的掌聲與喝彩,想想這裏也是多麼繁華熱鬧之地,如今竟然淪爲了老百姓的曬場。
作爲景點,曬那麼一點糧食,烘托出原汁原味的生活氣息,恰到好處,錦上添花。
但現在,原來的景點都駕回歸生活了,這就是對景點開發最大的諷刺,也是設計者最大的失敗。
這個曬場又投資了多少錢,這應該是史上最貴的曬場了。秦如義又想到了投入的錢。
這大媽們看着到處轉悠的秦如義,問道,“你是幹什麼的?”
警惕性還挺高。
秦如義說,“我本來是想來旅遊的,不相看到村裏一下就成了這樣,咱這村搞旅遊不是搞得插好的嗎?”
“好什麼呀好?就好了一年多,不到兩年。人們就不願意來了,來過的人後悔。”
“來這裏看什麼呀?全村就一磨盤是真的,人家那麼大老遠來,就看你蓋的新房子?那裏沒有個新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