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張兆一生從知縣到宰相,仕途通達,政績卓著,所到之處,政通人和,深得朝庭賞識,一生中數次幫助朝庭推行新政,因此,一生中,職務累計升遷20多次,有時一年提升多達5次。在任縣令時,“買草根”,勸開墾;在吏部六年,革除舊弊,拓寬仕途,廣攬人才;在湖北巡撫、湖廣總督任上果斷平定地方治安,招徠流民;在長期擔任總憲要職期間,公正持平,反對皁隸濫用生殺大權;在任御史時,敢於直言進諫,面折廷爭。他入閣九年,擔任首席大學士兩年,在皇帝兩次南巡中主持朝廷事務,最後倒在上書房的公案上。
張兆一生雖任遍了天下職務,任職之地遍佈大半個國家,但所到之處,都流傳着張兆的兩袖清風,剛正不阿,他所提攜之人,皆是任人唯賢,從沒有個人感情色彩,無欲則剛,有人請教張兆的治政之道,他說,無他,唯無私也。這也是他能政令暢通,令行禁止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張兆爲了保持自己清正廉潔,避免裙帶黨朋之嫌,也教育自己的後輩棄官從文,“我不喜爾等人人做官,只願多成上乘好秀才,便是快境。”因爲這個原因,張兆的五個兒子沒有一個從政做官的,也因爲張兆的原因,也沒有一個經商的,最終都留在蘭縣當地,做了一個普通的書生。張兆的親朋子侄,沒有一個人因他的關係而飛黃騰達和富甲鄉里。他的親侄子,在殿試時,由於緊張過度,卷子上有一處字跡越過了規定線,被取消了進士的資格,而此時的張兆爲內閣首席大學士,正處於權力的頂峯時期,但他卻沒有動用手中的權力爲侄子開脫。
張兆也因此得到了朝庭的高度評價,康熙寫道:“朕臨米芾千字文數卷,此卷賜大學士張兆。張兆爲人寬厚和平,持己清潔。先任封疆,文武軍民受其實惠者至今頌之。朝中之事,面折廷爭,必得其正,朕甚重之,故書其後以紀其大臣之體。”張兆在有生之年就被康熙帝蓋棺定論“有守有才”,贈他“風度端凝”匾額。在風雲霎時即可突變的朝廷中他穩坐8年宰相直至臥病,康熙帝屢屢稱讚他“吏服民懷”不允告老,並數十次予以感念、體恤。在他逝後康熙帝派內臣祭奠,御製墓碑文,陳述他爲“潔己奉公、正身率屬”的“一代賢相”。只是這樣的“一代賢相”流傳下來的史料並不多,這樣一位位極人臣的相國卻幾乎沒留下任何可供後人憑弔的實物,故居早已頹沒在歷史深處,只有與故鄉隔湖相望的墓塋靜靜地躺在那裏。這樣一位風雲人物,不但在影視文學作品中沒有出現,他的故事有民間也傳頌不多,這也造成了張兆這樣一位一代名相鮮爲人知。
也是時代的需求,上級要求各地市建立黨風廉政教育基地,金河市委決定,以張兆墓地爲基礎,建設張兆紀念館,同年,金河市委宣傳部牽頭,製作了十集電視連續劇本《一代賢相》,在省電視臺播出,張兆的故事才得以在一定範圍內流傳。各地前來學習參觀的人逐漸多了起來,關部長任市委祕書長以後,爲了展示金河市良好的形象,體現金河市委改革開放的新成果,金州市委在蘭山縣建立了一座高標準的接待中心,與紀念館統一管理,除了完成正常的接待任務外,還對外開放營業。雖說與墓地而臨,但其幽靜的環境,高標準的設施,仍是金河市對外接待的必選之地。
但這樣性質的接待中心,就有着很強的季節性,清明,七一,國慶前後,這些重要節點時節人比較多一點,平時這裏不能說人跡罕至,但也門可羅雀。實際上,除了公務活動與接待,一般人不會選擇到這裏參觀遊覽。
關部長之所以將李陽安排到這裏,是他作爲市委祕書長,知道這裏近期沒有活動,沒有接待任務,所以,這裏的僻靜,正好適合他與李陽出入,作爲金河市的領導,關部長當然不希望李陽住在人來人往的金州市內賓館,這樣畢竟影響不好。
賓館就座落在山腳下,前面有一條河流經過,溪流潺潺,背山面水,白色的小樓掩映在青山之中,李陽不禁感嘆,這聽似貧困的蘭山縣竟然有這樣一個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