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勝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羋姝好奇地問:“母后,這些絲帛是怎麼來的呢?”
王后道:“這些都是蠶兒吐絲出來的。”
羋姝又問道:“什麼是蠶啊?”
王后招手,便有典絲奉上一隻圓形竹盒,竹盒上放了幾片桑葉,兩隻小蠶在蠕動着reads;。羋姝好奇地想伸出手指去動,但又覺得這蠕蠕而動的蟲子從未見過,便有些不敢觸摸。
王后握着她的小手輕撫上去:“孺子,這便是蠶,先人食稻而祭先穡,衣帛而祭先蠶。有了稻黍,纔有口中之食;有了桑蠶,纔有身上之衣。所以每年春天,王公御田,后妃親蠶,以祈稻豐蠶熟,民有衣食。這蠶兒雖小,卻有經國之用。”
羋姝手中捧着竹盒,看着裏面兩隻小蠶,便笑道:“母后,我給小蠶起個名字吧。”
王后包容地笑道:“甚好,姝想起什麼名字?”
羋姝道:“這條有點偏綠,就叫綠衣,那條偏黃的,就叫黃裳!”
王后笑了:“‘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姝,你學《詩》學得甚好。”
這種被後世稱爲《詩經》的典籍,於此時便稱爲《詩》或《詩三百》。自古以來禮樂是立國之基,周人宗廟祭祠有詩,若國家風紀有亂亦有人作歌諷刺之;軍旅之中,亦有作歌。不但周人有詩有歌,各諸侯國亦是有之。自周朝建立以來,不但有樂官制歌,亦有此外還有諸侯、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又有樂府專門派出采詩之人,採各國之風,以集成篇,據悉歷代以來,又積了數千首之多。只是自平王東遷以來,這些典籍便散落無人收拾,後有魯人孔丘,時人稱爲孔子者,以恢復周禮爲志,便整理篩選了三百多篇詩,集成輯子,世人稱之曰《詩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