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水原清淨無瀾起,理有雌雄莫浪迷。
寄語棲真諸羽客,盈虛消息即玄機。
……。
三是收藏在文武殿的兩幅石刻仕女像。其中一幅是“花蕊夫人”、一幅是“麻姑仙子”,這更是讓遊人讚歎不已。都是用看似簡單的線條,把非常的美貌展示在人們面前。前些年一位長鬚飄逸的道家,在這裏專門看管。他曾熱情地遊人介紹說:當年大千先生長期住在上清宮,因此留下這些作品。其中石刻仕女的面部線條,是大千先生親手刻上去的,有當年的照片作證。
有遊人讚揚說:“寶貝啊寶貝!天師洞那裏,馮玉祥抗戰期間石刻題字說‘誠幽秀,要固守,不使強盜搶了走。’新中國現在搶是不可能!這些都是國寶級的文物,只是不要讓人給偷了走。”
據當地老人們回憶,大千先生謙和與山民關係很好。有些人送碗山菜或特意烤制一塊玉米饃,都可以如願以償,得到大千先生贈與的畫稿或書法作品。
但外鄉外地人,要想得到一張則十分不容易。解放前湔縣一教書先生,得到張大千的一幅畫頗具故事色彩。1943年他30多歲執教於縣第三小學校(解放後爲金馬公社小學,現址爲天馬鎮中學),家境比一般人好些。他到清城山上清宮,大千先生寓所求畫,一連幾次都被不與理睬。他靈機一動經常在清城山附近的小溝小河中,捉拿一些黃辣丁、石爬子等小魚。穿成串提到上清宮。託炒菜的廚師做成菜餚,給大千先生送去。大千先生品嚐後美味可口,也就笑而納之。就這樣他天天抓魚幾乎耗了一個暑假,大千先生才答應給他作畫,以《歸山圖》一幅相贈。當事人形容說畫面上,一個長髮飄逸的老者扶着一根柺杖,朝一處懸崖壁立的山間小道走去。可惜十年期間,這幅畫也不知到哪裏去了?
大千先生的小女兒夫婦,都在重慶的四川美術學院工作,1981年的時候夫婦二人來湔江堰。見到縣領導謝書記後,她(他)們說:“老人家要我們到清城山去,看看他當年栽種在上清宮的紅梅樹,還有放養在山上的天水玉鳥現在怎麼樣了?他還說要拍照,把照片給他寄到臺灣去。”
縣上安排人和她(他)們同行上清城山,將啾啾鳴叫在山上到處飛翔的天水玉鳥,和上清宮那些挺拔秀峻枝繁葉茂的紅梅樹,都拍進相機鏡頭。紅梅大家都知道,天水玉鳥又是怎麼回事呢?玉鳥紅嘴白頭黃顏色的腳爪,有黑綢緞似的羽毛又叫紅嘴玉鷗,身軀和我們當地白頭翁差不多大。常常是三五成羣一陣啾啾聲之後,從這棵樹梢飛到那棵樹梢,當地羣衆稱之爲富貴白頭翁。大千先生從甘肅天水帶來,上清城山時才10對20只。而現在從清城山環四川盆地西部,經過崇州、大邑、臨邛、名山、雅安、峨嵋山一帶,到處都有它們的倩影。小精靈們已經適應川西的生長條件,正大量的繁衍並裝點着這片美麗的山川。
當年湔縣有個胡姓人在清城山上清宮,長期向大千先生學習繪畫。同時爲先生保管筆、墨、顏料和紙張等。聽此人說先生是大戶人家,年青時即成功成名,先生的畫中暗藏麝香。因此要鑑定真假,只需從畫上刮丁點顏料,化驗其中有無麝香即行。他曾收藏了不少先生的畫稿和作品。解放後胡姓人在縣文化館工作,專職繪畫因得到大千真傳,有作品爲北京人民大會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