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當我把這些告訴劇組時,陳步接上去說這麼好的題材,可惜不能拍進片子裏。因爲他們這次要的是現代古裝片,不可能有土地爺帶着孩子,講周恩來總理的故事。
同行的老徐又解釋說:這月沉湖是丈人峯、大字巖和牌坊崗之間的,一處有幾十畝水面的小湖。過去這裏是清城山中間的一小塊平地,有一座象石筍一樣的小山峯,所以當地人叫石筍塘。一條山溪從中間流過,流經建福宮旁邊出山口。1958年人們在這裏修小水庫,文革期間退湖還田。改革開放後發展旅遊,再修建成現在的月沉湖,顧名思義月亮掉落在水裏。湖四周三面環山、一面是堤,湖雖不大但能在山間,嵌上一個湖已屬難得。特別是三面岸邊山上,全是翡翠般的綠樹!堤壩上是長達幾十米的走廊式亭子。
天上這時飛過鳴叫“包栽栽活”4聲杜鵑!湖上擺渡的是一隻廊橋式古典渡船,船上有管理人員一次能載80人。由鋼索和電動絞車,來回拉動擺渡過客。映紅滿臉是笑吩咐,渡船上老少仨演員表演。兩位北方大漢攝像師操控攝像機,一個在船上隱蔽跟拍、一個在岸邊遙拍。而且岸的兩邊都要拍攝進片子!因爲只有兩部機子,這樣一來就要往返幾次才能拍全。遊客們被迫中斷行程,在兩邊進出口柵欄外等候。管理人員在廣播中告知是央視拍片,所有人也都表示理解;大家都心平氣和,看着這人生難得一見的景象。
現在正副導演二人分工,映紅指揮拍片;陳步拿出張打印了字的紙,最後審閱劇組關於湔江堰的註釋。片子播放的時候,這段文字將從土地爺口中講出來,爲觀衆看電視時作些註釋。我看到上面是: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距今2200多年前。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湔江堰水利工程。
“湔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湔江水流在江心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排洪澇、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爲水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進水口。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有治水經驗的當地人,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4000多年前大禹曾在這裏治水,將湔江水向東分出一支。這分出的江水就叫沱江,史稱‘東別爲沱’。至今仍然存在的徐堰河,即爲古沱江故道。吸取自大禹治水以來2000多年的經驗,李冰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
“由於當時還未發明火藥,李冰便以火燒岩石,澆水使之爆裂的方法施工。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山石堆叫“離堆”。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
“李冰父子又率領大衆,在離玉壘山不遠的湔江上游,江心築分水堤堰。將裝滿卵石的大竹籠,堆放在江心成一個形如魚嘴的狹長分水堤。魚嘴通過自然分流,把洶湧的湔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灌溉。正常時期內江水佔6成,外江水佔4成;洪水時期內江水佔4成,外江水佔6成。這就是‘四六分洪’!
“爲了進一步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修成飛沙堰。這是一條長200公尺的溢洪道。部分水流入外江,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依地勢修有彎道,江水形成表流向東底流向西的環流。江水超過堰的壩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河道,故取名‘飛沙堰’。進入內江的沙石等推移物,80%從飛沙堰排入外江。這叫‘二八排沙’!
“因爲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的需要,李冰又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於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還鑿制石馬置於江心,以此作爲每年最小水量時,歲修淘灘的標準。湔江堰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寶瓶口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這樣既興水利又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從此沃野千里,成爲‘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起作用,目前灌溉面積超過1000萬畝。”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