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11、後山拍片
(內容提要:央視劇組將清城後山景區的,部分景點作了拍攝。之後劇組的拍片工作,在湔江堰市的算是完結了。)第二天早晨早飯後料理完家事,上午8時整我從北街25號院家裏,來到百米之外的市委大院。駕駛員黃師傅已經在大門口等候,劇組的人也在院落裏站着,各種箱子也都提出來。張姓老人、小虎、小燕也已經穿戴和化裝停當,那隻直式柺杖也在土地爺的手上。見到我黃師傅問今天去清城後山?我說是去後山。他去原市委向井福街大門樓道處,將藍色豐田車駕駛到劇組人們站立的地方。劇組人員七手八腳將箱子們提上車,大家在這些天來各自習慣的位子上坐定。我還是在副駕駛位置,小燕子高高興興從車的引擎蓋爬過來,和我擠在一個座位上。小虎子翹着小嘴敢怒不敢言,這次是和胖阿姨坐在一起。麪包車駛出市委大院,駛出城區過清城橋。8時30分到達清城山門外的建福宮停車場。這時天氣晴朗雲淡風清,清城的逶迤山勢、秀俊羣峯、茂林修竹都歷歷在目。
管理局的老徐已經等候在這裏,間隔很遠他就向我們招手示意停車,上車後老徐和劇組的箱子擠在一起。他說今天拍後山,就沿着公路拍攝,不需要滑桿抬東西。這車上實在太擠,映紅說把你擠着了?老徐說站一會就行了。藍色豐田麪包車向左,駛過浣花溪上的鋼筋水泥橋。幾十米之外就是後山標記的牌坊,映紅叫車停下在這裏拍一個鏡頭。劇組人一陣忙碌兩臺攝像機、一臺錄音機,還有那隻雙龍頭的彩色搖籃船,全部都擺放到位。
這時張姓老人向映紅建議,已經拍了好些進去的鏡頭,這次是否拍成出來的?映紅也同意。接下來鏡頭拍攝完結,大夥兒又裝箱子、提箱子重新上車前行。車行到金鞭巖下映紅又叫停車!劇組人又是一陣忙碌,將“秀絕人寰”的牌坊、金鞭亭,還有高入雲霄的金鞭巖拍攝一通。下到味江河邊的橋那裏,映紅第三次叫停車,她又要拍攝什麼?原來她看橋下味江木頭水閘那裏,水面上停放着的楠竹漂筏。因爲時候還早沒有遊客在這裏玩,河岸邊已經有管理人員上班。
車上映紅向陳步說拍個撐筏子的鏡頭?但是誰去撐筏子呢?張姓老人連忙說自己不會,上筏子就會摔下水去,老徐也說自己是山裏人不會水。我接上去說自己能撐筏子!映紅又問是不是啊?我告訴說湔江堰這麼多水,河邊長大的人都會水。胖阿姨說那麼孩子呢?小虎、小燕上筏子會不會掉下去?萬一發生危險怎麼辦?老徐支持說不會有危險,這裏是遊客玩耍的一個點。如果把遊客掉下水最多爬起來就是,陳步說最好不要掉下去。我說即使掉下去也沒關係,這裏的水不大也不深我下去游泳過,能輕易將孩子托起來。映紅聽說後堅決地表態拍!
又是一陣忙碌機子們都拿出來了,兩臺攝像機一臺在橋上,一臺下到水邊。在陳步的指揮下土地爺身上的,淺黃色長袍和帽子穿戴到我的身上,如果不看臉也許認不出來。老徐下到水邊和管理員交涉,主要說不能收費!然後在他們兩人的幫助下,小虎、小燕上到筏子中間蹲下。楠竹漂筏的穩定性很好,只要站在上面的人不自己掉下來,一般不會有什麼。我在湔江的幾條河都游泳過,水性也好自然不會掉下來。
從管理員手上接過撐竿,撐着載有小虎、小燕的筏子,我們先是圍繞着水邊轉圈子。映紅站在橋面上大聲喊,把筏子劃到水中間去!忽然映紅又大喊小虎、小燕和土地爺說話!兩個孩子蹲在筏子臉向着我,又是小燕先說話女孩的語言功能強。她問你說有個8歲的女兒,爲什麼不叫來和我們一起玩?我說她在上學有假期作業,還要練習手風琴忙不過來。小虎子接着說北京也有許多人練手風琴,他在海軍幼兒園大班讀三餐,班上同學有一半在學習。我問兩個小朋友爲什麼不去學手風琴?兩人一致說父母忙沒有人陪他(她)們去,如果自己去手風琴很沉搬不動。
這時候橋面上的映紅大聲叫停!我將漂筏撐到水邊,老徐和管理員將兩個孩子接下筏子,我也走下漂筏把撐竿還給主人。我們還沒有上到橋面,映紅帶頭、陳步等人都在上面翹起大拇指說好!後來放映片子時這段鏡頭,四周雲霧遮攔,漂筏好象在一條寬闊的大河中航行。筏上一老二少仨人笑加加地說話,可能他(她)們正在談古論今。這個一老二少的旅遊團隊,顯得很是親密無間。在這綠水青山之間,我感覺小燕子向我揚起的臉,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臉龐。許多年後有報刊雜誌,發佈一張最美女孩臉的彩色照片。在我看來這應該是再版的小燕子臉。
上到橋面來我看到沙穎扛着攝像機,向着來路拍金鞭巖的鏡頭。從這裏回望連綿5公里的金鞭巖,真的壯如城郭氣勢磅礴。劇組有人讚揚說,那是天上仙家纔有資格居住的城堡!老徐建議拍王小波紀念館,因爲從公路邊到紀念館還有幾百米距離,劇組不方便前去拍攝。只在一排三間門廳那裏拍一個小虎、小燕表演的鏡頭。藍色豐田麪包車沿味江河邊繼續前行,路過沙坪小街的時候映紅叫車行駛慢一點。清城後山1987年設立景區管理局之前,這原本是泰安公社後又叫泰安鄉。沙坪爲公社和鄉政府所在地,當年的供銷社、醫院、學校等單位房屋,和新修的房屋共形成兩條小街。現在這兩條街爲各種營業攤點,集忙碌、熱鬧、朝氣爲一體。看來這裏也沒有什麼可以拍攝的,映紅叫車繼續前行。我在車上告訴映紅、陳步等人,1968年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我所在的中學有100多同學下到這裏,而我自己下鄉在城關附近幸福公社。
送同學們的時候我曾經到過這山上,那時候還沒有公路,從清城山附近的太平場上來全都步行。當天還在前面古泰安寺,當年是生產隊的保管室,隔壁的一間屋子住過一晚上。陳步說他們這車上的人,幾個比我大10來歲或小10來歲的,剛好錯過上山下鄉。幾個小3至5歲即同樣30多歲的人,如映紅、陳步等人也都有上山下鄉當知青的經歷。後來恢復高考上大學,畢業後再分配到央視的。陳步又說沙穎碩士研究生明年畢業,到時候不知能否進央視?現在央視已經有三、四千人再進去很困難。沙穎接上去說管他的,車到山前必有路,天下自有留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