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別的隊伍,頭上戴的是前面有檐的綠色作訓帽,這個小隊伍戴的是滴溜圓的作戰鋼盔;別的隊伍,身上穿的是純綠色的訓練服,這個小隊伍身上穿的是叢林迷彩作戰服;別的隊伍都是空着身鬆鬆垮垮的站在那裏,這個小隊伍卻是人人揹着一個迷彩前運袋,前運袋的外面還勒着一把工兵鏟!
如果僅僅只看服飾裝備上的區別,那還是外行人的眼光水平。但孫國寧和張廷兩個都不是外行,他們是從野戰部隊調入縣武裝部工作的現役軍人,所以更看重的是隊伍的組織紀律。
坐在臺上,可以清楚地看見下面十八個隊伍的舉動,甚至可以看清每支隊伍最前面站着的領隊面孔,至於哪個隊伍站的整齊,哪個隊伍裏面有人在做小動作,更是一目瞭然。
也不知道是哪個沒經驗的鎮政府工作人員給李家才撰寫的這個動員詞,平淡冗長不說,還盡往外冒一些空洞的成語,根本就不考慮下面站的這些民兵能不能聽得懂。臺下的隊伍中,站在靠後面的已經有人開始轉頭小聲說話,也有人站姿開始變形,總之失去了剛剛跑步進場時的那股子精神頭。
如果十八支隊伍都是這種表現,現役軍人孫國寧和張廷也會睜隻眼閉隻眼,假裝沒有看見,畢竟全縣的民兵,甚至說全市的民兵,也都是這種情況。你總不能拿紀律嚴明的正規連隊來要求這些平時從事農業生產或在工廠上班的民兵吧?
但是,在這十八支隊伍當中,就有那麼一支,從跑步入場時的口號聲開始,就始終與周圍的隊伍區別明顯。他們站在那裏,每一個人的面部表情都顯得嚴肅認真,目光直視着前臺,沒有一個人眼珠子亂轉。他們的站姿非常標準,隊伍安靜的落針可聞,從臺上看下去,就好像一塊堅硬的磐石,突兀的插在場中,不動如山!
孫國寧終於忍不住了,今天他是被秦陽鎮邀請來的,對下面的各支隊伍毫無瞭解,他側臉低聲問右邊坐的鎮黨委書記趙清平:“從大門口開始數,排在倒數第三個位置的那個小隊伍,是哪裏來的?”
趙清平實際上也注意到了這個隊伍的不同尋常,幸好他這些年在臺上坐出了經驗,沒等李家纔開口詢問之前,已經悄悄遞給了蔡紅軍一張紙,上面寫着:下面那支戴鋼盔的隊伍是哪村的?誰帶隊?他們這麼穿戴有沒有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