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的菸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信心,他列舉蘇武和文文山之事蹟後說:“或屈膝胡虜,或效忠漢室,此時只有一條路。所以選擇之者,唯有本乎平日自信爲道義之所在以行之,以爲唯有如是,吾心乃安。”
殉道精神,他認爲,在兩極端對峙之中,“苟無信心之人,彷徨瞻顧,失其所以安心立命之道,而不知所以措其手足者應何如。處此非甲則乙,或非活即死之日,必先將自己各方面比較研究,求得一心安理得之境,置生死於度外,或以積極態度出之。”
“氣節”並非訴諸於情緒之衝動,乃是理性思慮之結果。否則即爲“憤怒青年”或“義和拳勇”或“愍不畏死”之徒之所爲,已經遠離“氣節”之真義遠甚。“憤青”不能成就“氣節”。成就“氣節”者,素日須有道德之涵養,理性之思慮,屆時方能挺然突出。他說:“自孟子‘人有所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之言觀之,道德之爲義曰,有所應爲,有所不應爲。”
這老頭說話全是之乎者也,陳伯康有些聽得懂,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有的是淺顯易懂,有些典故或者所用之詞一時之間難以理解,只能下來後細細回想。以此觀之,這老者顯然是大有背景,幸好自己對他沒有言語失禮。
對這氣節一說,底下細細品味,果有收穫。特別是“氣節”,並非訴諸於情緒之衝動,乃是理性思慮之結果的話,讓他感慨良多。像他自己以前所作所爲,無一不是氣憤當頭,懷抱爲國必死之心,縱然於萬千危險當前也是義無反顧。
如今老先生的一番話,讓他天堂爲之清明,混沌頓開,心中對自己的這一次上海之行更加有底,有種破釜沉舟的氣概。
接下來從武漢漢口登船後,陳伯康的心情反倒越加的平靜了,對那些不想幹或者小的事物都看得很開。
望着浩浩蕩蕩平坦開闊的江面,思緒集中在如何同赤木剛健打交道的問題上,以及如何在下一步開展自己的工作。
在他身後不遠的地方,一個長相普通,穿着簡單的中年男子正在嬉戲的觀察者他,對他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