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五十二回市長躬身禮賢下士豪傑竟相描繪藍圖
詩曰: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司馬東忽然遇到這麼多的幹部和商人很高興,他抑制住內心的激動,幸福之情溢於言表,喜掛眉梢。多年的行政歷練使他寵辱不驚,雖然內心激動,卻努力剋制自己,不能過度熱情,使勁力壓喜悅情緒反而使面部顯得很不自然。他迅速調整表情,語調平和地說:“千里有緣來相會。我們今天有幸相遇在花綻和鬃巍,也算是緣分吧。
我從沿海來到十三個王朝的京畿之地,體會了歷史文化的深厚。工作關係讓我走遍了渭、涇、灃、澇、潏、滈、滻、灞等八水,領略了秦、漢、隋、唐等13朝故都的變遷,從地形地貌,水文資料,河流變遷,城市建設,政治經濟、人文地理大致分析,雖然,都城位置在變化,但是,皇都基本是一脈相承的。
我爲了搞清楚期間的關聯性,特意找過天府省社會科學院的朋友一起仔細研究發現,這幾個都城地理地貌特徵一致,歷經周秦漢唐等王朝,皇城無論怎麼遷移,其實都是圍繞涇渭河的改道變化而遷移的,彼此具有很大的關聯性,不是各自獨立的個體,而是一個系統工程。長安城和涇渭城自古就是一體的,密不可分,也不知道解放初爲什麼劃分爲兩個平行的行政區域?我猜測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相距50裏各自建地級中心城市很有道理。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交通通訊非常便捷,兩個中心區域相距不到25公里,城市邊緣幾乎零距離接近,再劃分爲兩個城市就不太合理了。當然,這是天府省政府決策,中央政府管理的範疇,我們是不能左右的,不過,在統一開放的大時代,涇渭市拒絕向涇渭河南岸發展就有些不夠明智了。大家都明白,涇渭市與長安市差距如此之大,不是副省級城市與地級市的區分,而是思路保守落後、行政藩籬的阻隔造成的。
人民代表大會選我擔任市長一個多月了,我幾乎走遍了涇渭市的山山水水,溝溝卯卯,基本摸清了經濟社會、自然環境、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經濟結構、產業佈局、氣候分佈、耕作區域,涇渭市的基本情況與長安幾乎一模一樣。我也發現涇渭市地理南北差異較大,南部一馬平川,北部屬於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生活習慣不盡相同,全市要發展必須分開層次,各盡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