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文化起源於民俗,中國遠古留下的巖畫,大多是狩獵祭祀的場面。我國最早的《詩經》出自涇渭大地,秦風、豳風膾炙人口,實際是當時通俗流行歌詞,也是先人文化的流傳。文化的初期,黑格爾把她稱之爲象徵階段,那時崇尚圖騰,祭祀發達,圖讖盛行,民風淳樸,《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就是民俗文化的結晶。民俗在自然與人心之間徘徊,散發着青草與人情的味道。待到文學藝術純熟,達到“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境界,藝術才脫離了民俗,形成新的文藝形式得以流傳。這種高雅的文化可以讓百姓得到濡養,卻不是大衆的生活本身,也是一種斷代。
我國曆史悠久,黃河流域又是文化的發祥地,歷史文化很深厚。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文化沒有斷層的民族。中國之所以文化沒有斷層,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有着深厚多元的民俗文化,黃土文明有着人性空間上巨大的包容性。這些民俗文化上的特點,也就爲道家的師法自然,儒家的仁愛學說,佛家的慈悲精神提供了人文基礎。而儒釋道的理論體系的發展完善以及在文化上的主導作用,又反哺着民俗文化,讓民俗有了明確的走向。
一切文化都離不開民俗這個成長土壤,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國家的。這個看似矛盾的真理告訴我們,民間纔是文化的第一舞臺,人民纔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民心纔是天理依存的地方。因此,周秦古國,民俗厚重,重視研究民俗文化就成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們搞好了文化傳統,就是涇渭很好的旅遊文化、現代文學藝術產業。
我們涇渭大地是這些文化的鼻祖,民俗記載源遠流長,歷史文化悠久,是自然的歷史文化寶庫,有風景名勝,大地原點在此,也是祖國的心臟,有民間傳說,有衆多廟宇,有宗教聖地。老子的黃山宮、重陽宮、中五臺、馬嵬坡的楊太真觀等是少有的道教聖地,儒釋道留下了深厚的文化遺產,文廟、關帝廟到處可見。
全市不再一一地介紹,就說市區涇渭古渡、細柳清風、畢原荒冢、灃水碧波、魚臺晚釣、馬跑泉磯、杜郵春草、龍巖翠柏等都是很好的旅遊、史料、文化產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福廕子孫萬代。我們要有整體意識,全面規劃旅遊線路和產品,同時,做好民俗、文化文章,鼓勵作家、藝術家深入基層,多出精品,小說、戲劇、美術、電影、電視劇都能夠起到宣傳、增加收入的多重作用,形成強大的文化產業,提升文化產業在GDP中的比重。
我們即保護和發揚我們厚重的歷史、民俗文化,又搞好了旅遊、文化產業,提升美譽度和經濟收益,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好事。我們做好了旅遊文化產業,經濟效益不會比一二產業低,國際社會流行的是一二三產的融合,提出了六產的感念,互聯網經濟的出現,社會不再是分工明確的那些產業,而是互相包容,科學、環保、無公害的生產,也是全新的生產模式,民俗旅遊文化是積德行善,包容發展的好事,我們何樂不爲呢?
放棄厚重的歷史文化不開發應用,而是發展房地產和工業的單打一,實在可惜。”楊志清打開了話匣子,引經據典,博引旁徵,滔滔不絕的闡述自己的觀點,深得司馬東的欣賞,爲他的拳拳之心、毫不隱瞞的直率、豐富的知識、具有新意的建設性意見叫好,不時點頭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