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練拳之初,往往以肌肉力爲主,此時需要引導如何用根節勁克服梢節的阻力,慢慢能夠體會到關節縫開,此時纔算進入到筋骨的盤練,這也是“內無有不借外成”的說法。但在使用時,梢動根追,節節跟進,所以是“由內而外”的,這與“梢節勁”或者“鞭子勁”有根本的區別,是“起隨追”。
經常訓練筋骨,隨着“大筋”的拉伸效果增強,筋骨變得“敏感”,絲毫的阻力瞬間可使筋骨進入運作狀態,這叫做“一羽不能加”。到達這一步的時候,出手就變得隨心所欲,動作快捷,能夠連續不斷,往往是一驚之間手腳齊到,上下齊進,在任何狀態下都可以發勁,沒有能與不能!
不過能到達這一部的少之又少。
肌肉力跟筋骨力不是一個級別,這就跟牛馬力跟虎熊力不同一般,事實上,十八路諸侯軍中的這個小隊長練習的是熊形拳,按照分類,是屬於形意拳中的熊形。
熊者:其性最遲鈍,其形最威嚴者也。其物外,陰而內陽。在腹內能接陰氣下降,還於丹田,在拳中而謂之熊形,能直頸項之力,又能復純陽之氣。
與鷹形之氣相接,上升之而爲陽,下降而爲陰。
若與鷹形合演,謂之鷹熊鬥志,亦謂陰陽相摩,雖然陰陽升降,其實則系一氣之伸縮也。
《拳經》雲,猩猩出洞老熊形,爲要防心勝不伸,得裘只爭斯一點,真情寄於有心人,這是對練習熊形的形象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