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記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出乎意料之外,這個問題的解決並沒有讓李來亨想象的那樣頭痛,不知大家內心的真實想法,反正當袁宗第說:“我們幾個老傢伙應該有自知之明,李來亨這幾年表現出的能力遠超我們,我們當然是聽李來亨的號令啊。”之後,大家一致的贊成。
和代善提議福臨做滿洲皇帝如出一轍?李來亨想應該是這個道理。這一提議很快就被大家接受了,這與代善和多爾袞提出讓福臨做滿洲皇帝是一樣的道理,寧願讓小輩做也不願意讓李過做大家的統領。(崇德八年即公元1643年,農曆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突然去世。因其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諸王大臣便商議推立新君。此時,最有可能的繼承人有三位,一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他有其父擁有的強大的正黃、鑲黃二旗作後盾,他自己南征北戰二十年,軍功卓著,先後榮任和碩貝勒、和碩肅親王,統攝戶部,在八旗王公大臣中享有較高的威望。另一是和碩睿親王多爾袞,他有自己的正白旗和弟弟多鐸的鑲白旗,人馬不少,又長期受到皇太極的寵待,勢力相當強大。再一位就是代善。代善雖已退居幕後數年,但他擁有正紅、鑲紅二旗,曾經統兵出征吒叱風雲三十年,爲後金——清國的建立與強大,建樹了不可抹滅的功勳,在八旗王公中,他資歷最老,地位最高,又有碩託、瓦克達、阿達禮、羅洛渾、滿達海等一批封授王公爵位的兒孫,勢力也不小。在議立新君的過程中,兩黃旗的主要大臣欲立豪格爲帝,兩白旗擁戴多爾袞,鬥爭異常激烈,大有一觸即發之勢。代善冷靜地、明智地處理了這一問題,既不參與皇位的角逐,又不支持多爾袞,也不推舉豪格,而贊同多爾袞提出的擁立六齡幼童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並告發己子碩託、孫阿達禮的非法活動,從而妥善地解決了爭奪皇位的問題,避免了大動干戈骨肉相殘的悲劇,保持了統治集團的一致,爲八個月以後清軍進關、入主中原,創造了極爲有利的條件。代善爲清皇朝又立了一大功。)李過當然也不會傻裏吧唧地和李來亨爭啦,自己的兒子做了大家的統領,他本就應該高興,他這樣還算得上半個太上皇呢。不過,太上皇的念頭一閃而過,很快他就被李來亨的眼神震駭住了。李來亨正注視着他,他眼中的威嚴絕對不是一個兒子應該有的。
“草你娘,你翅膀硬了想不聽老子的了?”李過心裏罵道,但他隱隱約約感到,這小子真還不會聽他的支配。
李來亨見大夥沒有了別的意見,指導時機已經成熟,於是他說:“各位長輩,我李來亨在國家危難之際願意領着個頭,我相信,只要我們團結一心,建立一個超級大中華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各位長輩沒意見,那我就以大元帥的名義傳檄全國,以建立一個超過盛唐、大漢的龐大帝國。至於立皇帝的問題,現在我們不急於考慮,就以大元帥爲最高統帥,統一全國。你們看行不行?”
衆人說,不妥不妥,國不可一日無君,如果我們不建立政府,南明、吳周、大西就自認爲他們是正統啦,那我們屬於誰的部下呢?
李來亨看着大家議論紛紛,他們的意思很明瞭,那就是立李來亨爲君,建立一個新的王朝,那樣就言正名順號令全國,出師也有名了。
可李來亨不這麼想,他想到的是要以另一種方式成爲中國的統治者。因爲,有兩個人可以利用一下。所以李來亨對大家說,此事暫時緩一緩,等三五個月以後再議不遲,現在有很多事需要準備。
又議論了一會,李來亨說服了大家,暫時不稱帝,也沒有正式的國號和名稱。
最後他開始軍事部署。
李自成舊部合兵一處,以湖南、湖北爲大本營,向湘南進攻吳三桂。令李過、袁宗第、劉芳亮、高一功爲前、左、右、後四軍,李來亨和高夫人爲中軍,李來亨不在期間,由高夫人代替指揮大軍南下。原來在湖北、安徽、山東的大軍繼續由李巖、郝搖旗統領,他們對付南明,並大力發展北方各省的經濟。他們暫時對南明採取守勢,等大西南和四川收復以後,再向南明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