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深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佛道釋三家學說開始興起。
儒家功法以心性修養爲主要對象,其全體大用,均以心性爲本。下手在此,了手補在此。佛家以“明心見性”爲工夫,爲頭腦,道家以“煉心煉性”爲工夫,爲頭腦,儒家以“存心養性”爲工夫,爲頭腦。《大學》提“正心誠意”,《中庸》提“率性儘性”,孟子除提“存心養性”外,又提“盡心”。然此數者,以單提“存心養性”四字較爲淺明,最切易入。
但是不管是哪種都講究存心,養性還有明心這三個階段。
“存心”者,存其本心也;“養性”者,養其本性也,亦即養其天心天性也。
人與天俱來之本來心性,無不純乎至善。故只須存養之勿失,勿爲後天境地與乎物慾意念所轉,便自可入於聖地而與天合。
故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存心爲盡心之本,養性爲儘性之本。
“天命之謂之性,率性之謂道”外,其言以至誠儘性時曰:“唯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此明示人以如能修其率性儘性工夫,擴而充之,即可與天地參。這全是一套最簡要明白的“天人合一”工夫。
存心養性,不但爲盡心儘性之本,且亦爲煉心煉性與明心見性之不可欠缺的工夫。道家之煉心煉性,固須從存養下手;即佛家之明心見性亦然,不存之何以得明?不養之何以得見?且也,明之之後,猶須存之;見之之後,猶須養之,久而彌光。不然,修證工夫,於證得明見之後,固可立地成佛,然於明見之後,亦可立地失之。
夫心性之存養,即於成聖成道成佛以後,仍不可有一時之失,不可有一念之動!稍一懈怠,此心一放,即爾敗之。故必須守而勿失,死而後已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