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他的話給我很深的啓發,其實在我描摹反彈琵琶圖的第二年,也就是前年年底到去年年初的那段時間裏,已經領悟到“壁畫殘缺改變其內容表現”的道理。
換句話說,古人塑造一幅完整壁畫的過程是一個十分巨大的工程,無論在動手之前還是結束之後,都會貫注以無法想象的虔誠心血。
現代人作畫,一天、一週即成,能夠耗費一個月時間的,已經算得上是“鼎力大作”。如果費時半年、一年、兩年,那一定被媒體吹捧爲“嘔心瀝血之作”,能夠稱之爲一生繪畫的巔峯,值得博物館、私人藏家爭相收藏。
對比古人,現代人之膚淺粗鄙簡直厚顏無恥。
我在敦煌史志辦查閱資料時,不止一次讀到描述莫高窟建設過程的古老文字。
北宋、南宋兩代盛行宋徽宗瘦金體,故此,那些手寫史書中多用這種字體。
一尊佛像耗時七年、一幅壁畫耗時四年、一個洞窟開鑿過程耗時兩年、一段木雕上漆六十遍耗時一年半、一層顏料製作塗刷耗時四個月……古人常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極言時間之寶貴,但到了莫高窟這裏,時間成了最廉價的東西,每一名工匠、畫師都忘記了時間的存在與流逝,耗盡生命,構建成了這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奇蹟。
建成莫高窟耗時十年、百年,傾盡數代人、數十代人的智慧心血,但破壞它卻只需要一週甚至更短時間。
正如阿房宮興起與毀滅那樣,秦始皇耗盡人力、物力、財力建造起來的戰國第一神宮,卻被楚人一時興起的“一炬”,即成“可憐焦土”。
在莫高窟,同樣有人借參觀、膜拜、臨摹、閱覽之機,猝然下手,強取豪奪,如虎入羊羣、牛嚼牡丹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