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白色起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原來這裏還不是包子鋪,以前我和我父親兩人一起賣包子,是那種走街串巷的。”
李福微醺的雙眼,潤紅色的臉頰,拉渣的鬍子影顯得他這番話,格外有歷史分量。
李曉雪和杜徑舟放下碗筷,閒適的晚飯,變的有分量起來。
“現在往回說,應該是在八十年代的時候。我小的時候,父親挑着擔子,我拿着輕的瑣碎物件。父親邊走邊吆喝,熱包子來咯!熱氣騰騰的包子喲~~~”李福開始津津有味的說。
李福父親,家裏排行老三,又吆喝着“包子、包子”,大家就稱他李三包。久而久之,李三包年紀越來越長,外號就變成了李三伯。
李福押了一口小酒,繼續回憶着,那個年代。
儘管那個年代的物質相對比較匱乏,但是李三伯做的包子皮薄餡大分量十足,油葷雖然少了一點,但是抵不過量大實惠。顧客對李三伯的包子可以說是讚不絕口。走街串巷了好幾年,有了回頭客,李三伯的擔子可以說是越來越重了,人也越來越老了。這時候,李福也大了,擔子從父親的肩上換到了他的肩上。
那個時候的江城,還沒有現在的三分之一,也就是現在即將改遷的老城區。江城在八九十年代搞基建,到處是工地,有着大量辛勤勞作的工人,李三伯的包子走到工地上,工人們都喜歡喫,又頂飽又耐餓。
“那個時候,曉雪爺爺,心善。不少比較貧困勤懇的工友,喫不起包子,捨不得買,他都送包子給大夥喫,也因此結識了不少人。”李福的眼裏慢慢的打起了浪花。
其中有個和李三伯差不多年紀的工友,姓白,從南方來江城打工。李三伯挑着包子擔子,經常去工地轉悠的那個時候結識的了,這個白工友。這個工友每次只買一個素包子,在一旁慢慢喫完。然後,再買一個肉包子,趁熱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