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韻妙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唐盛世,繁榮昌盛的氣象,蘊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磅礴恢弘。嶺南廣興民間過年流行的花燈會、燒大炮、舞火簩等民事活動,被稱爲漢唐以來民間習俗史上的千秋盛事。
石飛漢從三歲那年起,便和爹爹、孃親一起去村裏村外逛“花燈會”,睇“燒大炮”。
廣興“花燈”的起源與中華傳統文化密不可分。
唐開元年間,爲了慶祝國泰民安,皇城內外紮結花燈,藉着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流行開來。
廣興是歷朝官員的流放地,被貶謫的官員及其家人將花燈的製作工藝從中原帶到了這裏。
每年元宵節、下元節,廣興各村寨都會舉行大型的花燈會。村中禮堂掛滿各家各戶送來的花燈,形態各異,富麗堂皇,一團喜氣。
同時,村裏還請來戲班演戲,大排筵席,舉行各類如請大王、送大王等儀式,熱鬧非常,吸引許多外地人前來賞燈看戲湊熱鬧。
花燈與元宵節是密不可分的,傳統的節令習俗中,元宵節可以說是氣氛較爲活躍、傳承得最好的,民間自正月十三起,到宗祠神廟去掛燈籠,正月十五將燈提回掛於家門,稱爲興燈。
廣興當地話“燈”與“丁”同音。舊俗都想“人丁興旺”,便於元宵節在燈(丁)上大做諧音取意的“興燈(丁)”文章。即使花燈在燃放過程中燒着,也非不祥之兆,相反,花燈燒着是吉兆,意味着來年會添丁,大吉大利。
以往,在當地民間每逢佳節,村村寨寨都會跳起歡樂的花燈舞,祈福吉祥,有外甥探望舅舅的風俗習慣。廣興有民間歇後語:“外甥打燈籠———照(舅)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