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銀川 (第2/3頁)
前山小駱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明朝時期的九邊軍鎮體制規模龐大,兵力最盛時九邊軍鎮有超過 200萬的邊兵,是大明北方建制最大、戰力最強的一支軍隊。
九邊軍鎮的管理體系十分嚴密,每個鎮都有一名總兵官負責指揮,同時還有一名提督軍務的官員進行監督,同時還設有副將、參將、遊擊將軍等官職,形成了一套完整指揮體系。
雖然九邊軍鎮在大明朝初中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着時代的變遷,它也逐漸走向了末路。隨着大明國力的逐漸衰落,九邊的兵力也一再削減。萬曆年間,朝廷對九邊軍鎮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地裁員,導致軍隊數量銳減,由一百三四十萬減到了六十多萬人,就這還有三到四成的空餉,實數在四十萬朝上,但是戰鬥力就不能比了,不說比太祖、成祖時期,就是和戚繼光時期比那都是天上地下,已經是慘不忍睹了。
九邊從天啓年間開始就有鎮兵逃亡,有的佔山爲王當了土匪,有的逃亡到南部山區當了化外之民,直到流賊造反,大批邊兵逃亡甚至直接造反、譁變,加入了流賊,現在流賊的骨幹都是邊軍出身,張獻忠、李自成都是邊兵出身。
寧夏鎮至崇禎初年的鬧餉譁變後,逃亡越來越多,主力基本上都抽調去打流賊了,剩下的老弱病殘守着名義上的防線。華夏收復蒙古後大明北方已經沒有了外敵威脅,於是邊軍將領更加肆無忌憚的壓榨士兵,軍餉是沒有的,種的地本來是屯田,現在都是各級將領的私田,邊軍成了將領的佃戶,田租高達六七成,邊軍只能勉強活着,別說喫飽穿暖了,連出門衣服都不全,寒冬時節全家人縮在草堆裏是常態,大夏天也出不了門,這是怎麼樣的社會不公啊!難道說東林兗兗諸公看不到嗎?百姓是真的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寧夏鎮現在除了一些軍官,家丁,只有三千不到的老弱,剩下都是老人和婦孺,人都快死絕了!
華夏這次是要通過寧夏鎮、和甘肅鎮的防區,消滅林丹汗的殘餘,把玉門關以東全部封閉起來,先解決青海、西藏,再解決西域是既定戰略,佔領寧夏鎮是攻佔青海的第一步。
寧夏處於黃河河套地區,水草豐美,土地肥沃,後世也是塞上江南的魚米之鄉,現在成了這麼一副樣子,人民軍戰士看了都落了淚,然後鎮城裏所有軍官都被拉出去處決了,人民軍把衣物、糧食送到了百姓家裏,因爲他們大多數人都沒有出門的衣服,出不了門!歸化省工作團和華記帶着大批駝隊進入了寧夏鎮,開展賑濟和搶救,曹文詔部繼續向西,橫向切斷甘肅,一部即將進入青海,一部沿黃河向西進攻蘭州,另外一部在寧夏中衛與平涼府邊境交交界處暫時駐防,先建立前進基地,保障後勤補給。在曹文詔部的後面,駝隊也分成了三路,工作團、華記、建築公司、後續邊防部隊、民兵聯隊跟着部隊的進攻步伐向西、北方向步步推進。
一個月後,曹文詔部開始了進攻青海的行動,三個騎兵旅和一個邊防旅分成了三路,爲保證後續工作團的安全,計劃稍微做了調整。其中一個騎兵旅沿着黃河,從寧夏中衛出發直奔蘭州,一個騎兵旅向西北的武威奔襲,另外一個騎兵旅和一個邊防旅跟着往蘭州去的騎兵後面,帶着大批的工作團、華記駝隊、民兵聯隊等,準備接收蘭州。
八月初三,前鋒旅悄悄抵達蘭州西面的山區潛伏,後面的大部隊到達了靖虜衛、會寧附近,雙方聯繫後決定先偵察再同時行動,因爲蘭州後靖虜衛、會寧這幾個對方都是華夏必須要拿下的要地,行動必須迅速、隱蔽,而且要全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