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五年 (第1/2頁)
前山小駱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華夏帝國改制後的第一個五年發展計劃開始了,核心圈的發展以二代民用產業和鐵路、公路網的建設爲主要目標,當然其他的的新技術、新產業也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適度的開發,而氣候開始轉暖也讓農業的發展變得相對容易了很多。
原本處於小冰河期,極端氣候對基本上是農業社會的大明的生產、生活影響巨大,不是乾旱、洪澇、就是蝗災、風災,中間還夾雜着鼠疫、地震、黃河決堤、戰亂,讓本來就喫不飽肚子的百姓餓殍遍野,死傷相藉,又有腐敗的吏治推動人禍相加,百姓們苦不堪言,人口銳減,但是從十年前開始,小冰河期慢慢結束,氣候開始變暖,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似乎小冰河氣候就是在專門針對大明王朝,一直到原本歷史上的大明亡國就結束了,這簡直就是老天爺要懲罰大明王朝!
連續十多年糧食豐收讓華夏帝國的發展有了堅實的基礎,加上科學院農業科研所大力推行的玉米、紅薯、土豆這些高產作物,積極培育高產稻穀、小麥等主糧良種,提高農業種植技術,不斷推動農業生產新工具投入使用,大力開展水利設施建設,華夏帝國的農業生產已經是今非昔比了!東南亞、南疆、美洲的特區、省都是糧食自給自足還能大量出口,尤其是東南亞糧食基地,一年二熟甚至三熟讓華夏的百姓再也沒有缺糧之虞,不僅喫飽了而且能出口大量的糧食,現在華夏的農業發展以養殖和牧業、漁業、定期狩獵增加百姓的肉食爲主要目標,增加肉、蛋、奶、蔬菜、水果的供應,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健康狀況,華夏百姓的平均壽命增加了十歲不止,華夏各地的第一代移民現在基本上都已經離世,主要人口都是第二代、第三代甚至是第四代,因爲第一代移民的身體素質都不是太好,加上努力開墾耕地,拼命改善生活狀態讓他們早早透支了生命,所以在四十多歲最多五十歲就離世,現在華夏五六十歲的老人都很少,工作年齡人口大部分都是移民的第一代兒女,三四十歲的中年人,但是健康狀況良好,再活個二十年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一家三代同堂的非常普遍,其樂融融,而剛開始移民的時候,老人非常少,活下來的基本上是壯年人和孩子,這也說明了一個十分慘痛的事實,爲了後輩的生存老人做出了重大犧牲!現在的華夏再也不用去犧牲老人換得孩子的生存機會,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每一個人都能靠努力和團結互助很好的活着,不用擔心沒飯喫,不用擔心被搶劫最後一口救命糧!
但是自然災害減弱不意味着徹底消除了,只是發生的頻率降低了,比如黃河的泛濫成災,從前平均幾年就會發生一次的決堤氾濫讓兩岸百姓流離失所、哀鴻遍野,現在在華夏的連續二十年的加固修復下,已經快十年沒有決口了,重點的河南段堤防全部都重新加固整修了一遍,而且都用的是水泥牆加固堤防,華夏以每年三四十公里的速度加固河南境內的黃河堤防,二十年來黃河基本上沒有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就是決口也沒有造成巨大的人員損失,華夏的民政和移民署會在最短的時間裏將災民安置遷移,兩岸二十里範圍的耕地全部都恢復爲自然蓄洪區,種草、種樹,修建蓄洪堤壩第二道,加固渡口、碼頭道路基礎、堤防數千公里,建設橫跨黃河大橋四座,現在就是有超大洪水也不會造成決口氾濫。
黃河奪淮入海讓運河航運也造成了大量淤堵,而華夏的水利部已經開始規劃設計讓黃河重新迴歸故道從山東入海,而近二十年的冬修水利和黃河中游封山育林、種草讓黃河下游的堤防加固到了可以承受較高洪水的程度,泥沙淤積也大大減輕,這也讓黃河重新迴歸故道成爲了可能,這個五年計劃裏,運河清淤和黃河故道開挖修復是中原地區的頭等大事,二十年來形成的大修水利傳統讓兩岸百姓的工程素養提高了很多,專業的水利工程公司更是遍地開花,政府的作爲讓兩岸百姓非常安心,積極投工投勞加快黃河恢復故道的重點工程,華夏幾千年的黃河水患可能在幾十年後徹底消除!
甘肅、寧夏、陝西的生態歷經二十年的恢復,河谷兩岸的山頭基本上被人工林和次生林、灌木林、草場覆蓋,只有河谷平原宜耕種地區還有高產農田,當地百姓主要的產業改成了圈養大型牲畜和散養特色家禽、特色林果、山珍菌類養植、肉類加工、皮革加工、毛紡、羽絨服裝、礦產開採冶煉、機械製造加工成了這裏的支柱產業,基本的生活用品生產也實現了本地化,生態恢復讓生活環境大大改善,風沙銳減,而每年的冬修水利讓每一條河流的水量都開始增加,甚至斷流的河道也開始重新恢復四季常流的狀態,泥沙沖積得到了初步遏制,而華夏在這些地區的長期國策是種樹種草,流域生態治理,適度發展工業,水源豐富地區保留有限耕地,大力發展養殖、加工和國際貿易,興修水利和鐵路、公路幹線,加強沿線的環境治理和補給服務,這也讓過度開發的黃土高原開始恢復了生機,限制人口的過度增長也是這裏的一個重要施政措施,鼓勵新生代去條件適宜發展的地區去創業、就業,畢竟中學畢業後可以比較容易的進入工廠工作,生活水平提高不說,還減少了西北地區的資源消耗,華夏收復西北地區的二十年,西北地區的人口從一開始的絕對減少到十年後的相對持平,都現在的小幅度增長,總人口從來都沒有超過五百萬,現在在這個五年計劃裏有了人口增長控制指標的上限:六百萬!環境恢復程度已經到了可以承載更多人口的地步,那麼就增長一些也是可以的,但是華夏的政策仍然非常謹慎,而大明天啓年間陝西、甘肅、寧夏的總人口在一千萬以上,現在的人口還沒有當初的一半,但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讓現在的糧食、物資消耗是當初的幾倍也不止,所以謹慎的政策對生產力水平仍然很低的華夏來說是非常正確的選擇,畢竟工業化的進程可能是幾百年,而生產力的提高也是一點一滴積累出來的,而人口的提高往往幾十年就可能翻倍,所以作爲重要資源的人口也需要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匹配,過度開發的蠢事李天是絕不會幹的,這也反應在華夏的五年發展規劃中,沒有一個增長指標是超過百分之十的,絕大多數行業的增長指標都定在了六到八之間,而歐洲的市場需求要經過連續幾十年的供應仍然有很大的缺口,畢竟歐洲的人口也在高速增長,殖民需要的武器、物資越來越多,所以華夏的發展需要歐洲這個巨大的市場,當然華夏百姓的需求也不比歐洲市場的需求小,畢竟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以物資消耗的數量做基礎的,華夏百姓的生活水平平均比歐洲普通百姓要高一倍不止,消耗的物資也是巨量的,只不過運輸和貿易成本低,利潤空間沒有歐洲市場那麼大罷了,當然歐洲國家的總人口比華夏要多一倍不止,二三千萬人口的國家都有好幾個,加上殖民地的人口,恐怕是華夏人口的二倍甚至更多!這些人的各種需求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華夏的生產能力要滿足這麼大的需求根本就沒有可能,所以轉移初級產業加快升級換代,讓效率更高的生產線投入使用是華夏不得不進行的一步,畢竟市場需求也是需要培養的,升級換代是需要資金的,而華夏的積累還是不多,時間很短,路還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