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荊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420章尋海洋文物文化
“什麼是季風?”小波問。“季風是信風嗎?”夢弟問。
劉傻子教授說:“人們在利用信風航行的同時,已能正確地歸納和總結出信風的來去規律。”
科學博士說:“唐代天文、地理導航水平,都有明顯提高,對潮汐也能進一步正確解釋。天文定位術的發展,集中體現在利用仰測兩地北極星的高度,確定南北距離變化的大地測量術。”
劉傻子教授說,開元年間,天文學家僧一行,利用“復矩”儀器,測量北極星距離地面的高度,雖與實際數字有一定的差距,但這是世界首次對子午線的實測,而且這種測量術很可能已經在航行中使用。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極星的高度來進行定位導航的技術。
海洋爺爺說:“與天文定位術一樣,隋唐地文導航技術也有一定提高。航海方向、距離、時間已相對具體,對某些地區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徵,已有明確的地文定位描述,並且,對遠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標也有記錄。隨着數學的發展,航海家已經能在勾股定律相似關係的原理基礎上,運用兩次觀測計算的‘重差法’來測量陸標,大大提高了海岸測量術的水平。”
科學博士說:“在《海濤志》中,作者竇叔蒙深入研究了潮汐運動與月亮運動的同步規律,對潮汐運動的形成原因、大小潮出現的時間、計算方式、潮汐循環的週期等,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唐代的封演指出,海水與月亮“潛相感致,體於盈縮”,宋代的燕肅認爲,海潮“隨日而應月”。而至遲到了唐代,人們已經認識到,海潮實質上是一種波動現象。
劉傻子教授說:“國外,牛頓早就認識到海洋潮汐是月、日引潮力所導致的一種強迫振動。牛頓爲簡單起見,把大洋潮汐這一動力學問題,作爲靜力學處理,提出了平衡潮學說。拉普拉斯卻首創潮汐動力學理論,提出拉氏潮汐方程。”
小明說:“航海科技文化的內容太豐富了,說到航海,我想到了南海一號沉船,我們什麼時候去參觀?”科學博士說:“我們明天動身去廣州參觀南海一號。”
南海一號文化探尋。海洋奧祕探索行動組來到廣州,進行南海一號文化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