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烏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宋朝的皇宮深處,皇帝們終日惶恐不安,害怕自家將領效仿開國先祖趙匡胤的陳橋兵變,篡奪皇位。於是,他們實行了一系列旨在削弱武將權力的策略,如兵將分離、頻繁調動軍隊,這雖有效防止了內部兵變,卻導致兵力分散、訓練不足,軍費開支卻日益膨脹。與此同時,朝廷又構建了一座龐大而複雜的文官體系,官多不辦事的現象蔚然成風。加上皇帝們的奢靡風氣,沉迷於吉祥徵兆、封禪大典,大肆修建豪華宮殿,卻未能刺激民間消費增長,反而催生了冗官、冗兵、冗費這三大頑疾,使帝國經濟日漸衰敗。
年輕有爲的宋神宗決定力挽狂瀾,啓動了王安石主持的激進變法運動。變法的核心在於三個方面:一是推行富國政策,通過國家深度介入經濟活動,以實現財政增收;二是實施強兵計劃,重整軍隊結構,提升軍事實力;三是改革科舉制度和太學管理,選拔更具才幹的官員進入官僚階層。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變法雖好,但執行層面卻如蛀蟲蝕木,良策變成了劣政。各級官吏陽奉陰違,層層加碼盤剝,變法初衷扭曲變形。
最終,國庫雖然充盈起來,但普通民衆的生活卻日益艱辛。一些有識之士痛斥變法帶來的種種弊端,而另一些從中受益者則竭力維護變法成果。隨着皇位傳承的變化,政策立場也搖擺不定,朝廷內部由此分化爲新黨和舊黨兩大陣營。原本圍繞變法展開的政治鬥爭,逐漸演變爲一場暴露人性貪婪與僞善的深層次較量,使得朝廷內外的爭論焦點偏離了變法初衷,向着更深的道德泥潭滑落而去。
北宋年間,一場新舊黨派之爭猶如暗流湧動,其中幾樁着名的詩案,恰恰是這場政治博弈的產物。首當其衝的,便是震動朝野的“烏臺詩案”。
蘇軾,作爲舊黨的代表性人物,在變法浪潮席捲而來之時,自然而然成爲新黨眼中釘,仕途步步坎坷,官職一路下滑,流放的腳步漸行漸遠。這一次,他接到調任湖州的任命,按慣例需寫下一篇恭順感激的奏疏,就像被迫向無情的權力低頭,哪怕遭受打擊也要表露忠誠。
蘇東坡素來以直言不諱聞名,他在奏疏的結尾處添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語:
“皇上深知我愚鈍不合時宜,難以追隨新貴的步伐;也體察我老邁不生事端,或許能夠妥善治理一方百姓。”
這短短一行字,卻給他帶來了致命的危機。
所謂的“小辮子”,正是四個字——“新進”和“生事”。新黨鷹犬們立即嗅出了其中的刺鼻氣息:“新進”二字在他們看來,無疑是對新黨勢力的嘲諷和蔑視;而“生事”一詞,則被視爲蘇軾對新黨執政理念與措施的辛辣諷刺,暗指他們在政務上的胡亂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