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片土地,這支軍隊,是大夥一塊打下來的。可能彼此認爲走向國家復興的道路不同,但目標卻是一致。即使鄒洬選擇了離開,他亦不會責怪對方的背叛。多年來並肩做戰的友誼是血凝成的,不會因爲選擇的道路不同而改變。這個世界上,除了仇殺,權謀,還有一些美好的東西,雖不多見,但值得珍惜。
以文忠後來在軍隊中的思考方式,鄒洬走的是投降路線。這次選擇,是一場尖銳的鬥爭。但文天祥不能接受這個觀點。
破虜軍的血要灑在戰場上,而不是灑在自己人的刀下。
在文忠那個時空,一個信奉“天下爲公”黨派,和一個“天下爲共”黨派,爲了國家富強這個最終目標,從兄弟變成仇敵。自相殘殺到最後,只是便宜虎視眈眈的外寇。這個悲劇,文天祥不想在破虜軍中上演。
先化解朝廷方面的非難,再着力化解內部的分歧。這是他唯一的抉擇。無論這條路多難,多危險,都必須走下去。
如果一個民族,所有內部爭端都靠消滅持不同意見者的肉體的方式解決。這個民族,沒有外敵的情況下,也會多災多難。
當年司馬光和王介埔之爭,如果僅僅停留在治國方略的爭執,而不是走向**裸的黨爭,大宋也不會被女真從中原趕到江南。
如果沒有辛亥後那長達二十幾年的內戰,就不會有後來日本人的入侵。既然老天給了他兩份不同的記憶,那就要從每一份記憶中吸取教訓,找一條民族的出路。而不是明知道悲劇如何發生,還要堅持重複那些錯誤的手段。
他本是一個豁達之人,解開了一個心結,眼前一切自然又是天高雲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