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切還得從楊亮節離開福州時開始說起,比起前線戰局的千變萬化,一個多月來,大宋行朝上對文天祥態度的變化,毫不遜色。
當國舅楊亮節出使福州回來後,大宋朝庭上立刻爆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一些言官和隨朝世族紛紛上表,要求小皇帝下旨,聲討文天祥和破虜軍。剝奪文天祥的一切官職和封爵,並號召天下忠義之士,討伐此不道逆賊。
出人意料的是,以楊亮節爲首的皇親國戚勢力突然調轉方向,完全站到了破虜軍這一邊。先是引經據典,根據王安石改軍制,張浚撤廂建軍等種種本朝已經有過的先例,論證改變軍制乃是丞相的份內職責。然後以破虜軍只是將軍隊結構更加細化,兵制實際上與“將兵制”相差不大的事實,駁斥了言官們對文天祥擅改祖制的彈劾。最後,以諸多戰例證明,當時整個朝堂漂流在海上,文天祥一軍獨秀,功在社稷。縱是有不當舉措,也應該忽略不計。
正在辯論雙方各抒己見,僵持不下的時候。破虜軍進攻泉州,興兵爲宋室復仇的消息突然傳來。朝廷上,對文天祥和破虜軍的所有指責,一下子變成了站不住腳笑話。
畢竟大宋三百年,除了被冤殺的嶽武穆,還沒有一個“逆賊!”、“奸佞!”,曾經試圖爲皇家復仇。
消息在民間不脛而走,軍中低級軍官,對破虜軍在前線浴血奮戰,朝庭上不發兵助戰,反而拖破虜軍後腿的行爲,議論紛紛。
而坊間巷裏的流言,更是對朝庭目前的舉止充滿鄙夷。一時間,外界非議之聲四起,無論文天祥是否有造反的企圖,在世人的議論中,都變成了朝庭步步緊逼,試圖逼一個忠直之臣領兵造反的事實。
無形的壓力面前,很多言官自動閉上了嘴巴。庭議上,向來不介入朝廷爭端的禁軍統領凌震,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根據實際戰例,論證了文天祥改變軍制的好處,及其對眼下抗元戰爭的現實意義。
凌震一系的介入,讓幾個堅持說文天祥大逆不道的官員和統軍將領措手不及。頃刻間,朝中輿論調轉方向,把一頂頂高帽子,戴到了文天祥和破虜軍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