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輪迴(五)
祥興四年秋七月,陳宜中欲效玉津園故事(注1)。進讒言大都督有反跡。帝惑,招大都督還朝。宜中暗遣死士於道,事敗,入宮欲劫帝北走。帝昺察其謀,殺之以謝天下,遣衛士盡捕其餘黨。
未幾,戶部尚書杜規、監察院正卿劉子俊等二十一人聯名上書,責帝無罪擅殺大臣。帝師鄧光薦以虜賊李治亭供詞示之,廣信侯趙朔、新昌侯趙恆皆證帝當日所處之險,羣臣啞然無話。
八月,帝下旨拜大都督爲護國公,賜九錫,劍履上殿。大都督敬謝不受。帝下詔罪己,重申約法,詔曰:“大宋文武百官皆有維護約法之責,違之者即爲國賊,天下共討之!”
文天祥乃入城,與百官立誓護法。受護國公之職,合大都督府與行朝於一處。自此,六部盡遷於福州。帝昺再無早朝之累,遂潛心向學,未幾,竟大有所成。
一場劍拔弩張的權力爭鬥就這樣無聲無息地結束了。有人暗自慶幸國家躲過了一場劫難,也有人爲這樣的結果感到不滿。因爲經歷這樣一場風波後,大都督府的權力一下子上升到了頂峯,朝野之間,再也沒有力量可以與之抗衡。
“宋瑞若爲舜禹之事,從今而後,天下已無人能阻之!”禮部侍郎張敬之捧起一杯酒,慨然道。天氣依然很熱,但他的話裏卻可聽到深深秋涼。
陳宜中被殺,傻子也能看出來他被趙昺當成了替罪羊。作爲同謀,張敬之並不爲陳宜中的命運感到惋惜,畢竟他是這場政變的發起者和組織者,失敗後必然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張敬之惋惜的是大宋朝的國運,在事變之前,行朝在趙昺的帶領下還有三分左右大都督府的能力,如今,行朝已經完全成了一個擺設。
正向的抗爭卻收穫了反向的結果。大奸似忠的文天祥利用天下百姓的同情心和趙昺內心的負罪感掠走了行朝最後的權力。上次權力分割時留給行朝的禮部、吏部和刑部都搬到福州,歸屬於大都督府之下。連未參與紛爭的欽天監也併到了科學院中,留給趙昺的,只是一個碩大的皇宮,還有皇宮裏百餘名太監、宮女。
“當年曹操、王莽,也不過如此,真不知道陸大人和鄧大人如何想的。以他二人能力、聲望,完全可以讓文賊之陰謀無法得逞!”新昌侯趙恆玩弄着酒杯,低聲議論。這是衆人最後一次聚會,馬上卓可、張敬之等人就要奉命北遷,留在泉州的宗族們再不可能像原來一樣與大臣們頻繁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