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宏志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對於龍族翅膀結構的研究比翅膀由來的研究要早的多,早在公元五世人類與龍族尚且處於對抗時期時就有人爲了屠龍而創立了龍族解剖學。不過隨着人類與龍族由對抗轉向合作這種解剖也漸漸被禁止,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以科學研究爲目的的龍族解剖學才重新出現。
解剖發現龍族的翅膀與鳥類和蝙蝠一樣連接在肩胛骨上,每個翅膀都有兩根翼臂骨,第一翼臂骨末端有一根向後的翼肢骨,和第一翼臂骨共同支持從胸部到翼腕處的前半部分翼膜和翼前膜。第二翼臂骨末端分出來四根向後的細長翼掌骨,最近的一根翼掌骨與第二翼臂骨以及翼骨共同支持翅膀中段翼膜,同時這跟翼骨掌還與第二翼臂骨上其他三根翼掌骨共同支持起後半部分翼膜,這也是飛行中最主要的翼膜部分。這四根翼掌骨每根上還有連有兩節翼指骨,算上掌骨與指骨,指骨與指骨間的關節,統共有兩個關節,便於在飛行中更靈活的調整翅膀狀態。
另外第二翼骨末端前部被稱爲翼腕。亞龍的翼足就長在這裏,翼足有足掌骨,四趾。而真龍的翼腕處沒有足掌骨,但有兩支有三個關節的小附肢,由古翼龍的翼足退化形成,可以進行簡單的抓握動作,在地面上時還可以起到類似亞龍翼足的作用——支撐翅膀,從而減輕肩胛骨和翼臂骨的負擔,甚至還可以短時間代替前爪支撐身體。
龍的翼膜就附着在這些骨骼上,翼膜主要由三層重疊的不同延伸方向的緻密放射狀肌肉纖維構成。翼膜表面還有一定數目的神經感受器,能夠幫助龍在飛行時感受風向的細微變化。
這種翅膀結構在現有其他生物上找不到相同形態,雖然在一些北海小型生物身上能找到類似的結構,但無一例外都已經退化,失去功能。
直到二十世紀初由於混合基生物假說的提出科學家從發現龍族的翅膀融合了翼龍和哺乳類原始翔獸的特徵——爲了在飛行中用翅膀支撐身體,龍族除了有着如鳥類般堅硬異常的肩胛骨以及有着龍骨突的胸骨,其骨骼結構也像鳥類一樣中空。
爲了讓這些龐然大物能克服地心引力飛到天上絕非易事。對於龍族翅膀爲何存在這個問題的最主流的解釋還是阿維拉的團隊給出的觀點——通過研究他們總結出外因與內因兩大原因。
外因是在碳硅混合生物進化早期,植物融合能力不如動物,碳硅混合動物難以通過植物獲得足夠的硅源。當時最優質的硅源都在混合基微生物中,而那時的混合微生物大都以氣溶膠聚落的形式漂浮在大氣中,形成“硅雲”。不止龍族,絕大多數碳硅混合動物在那時都有飛行器官以到空中獲取含硅食物。
不過隨着進化的繼續以及空氣密度的下降,大氣微生物越來越少。隨着混合基植物的崛起,不再必要的飛行器官在大多數混合基動物身上退化。
但龍族比較特殊,他們最早和原始碳基基因融合的硅基類基因片段恰好拼接到了原始飛行器官基因的片段,因此無論是直接退化這段基因還是間接抑制這段基因的表達,都被這段類基因片段誤以爲是自身受到攻擊從而引起的自保行爲而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