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敏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亞歷山大在解決天山南麓幾個城市的事情後就開始東進,卡珊卓斯早已派人來說他已經在樓蘭國休整等待了,不過糧食卻已不多,沿路國家人口太少,根本不足以補這麼龐大的隊伍,糧草物資從巴比倫或印度到達索格底亞那後,後續的補給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從費爾幹納盆地經過休循和捐毒輸送到疏勒,然後從疏勒運往前線,這條路雖然近,但道路非常難走,輸送速度非常緩慢;另一條是經過塞地後沿着阿拉套山北麓經過阿拉山口,從天山北麓運輸到前線,這條路雖然稍長,但所經地區道路要平坦的多,速度並不比南線慢。當然,其中一部分物資還要運送到阿爾泰山南麓的城鎮中。南線主要補給卡珊卓斯的部隊,並與各邦國進行貿易,北線則主要供應亞歷山大的部隊和北面的城市。
塔里木盆地的攻略已告一段落,接下來亞歷山大要面對的是盤踞在羅布泊以東、玉門關以西、以敦煌爲中心的烏孫人,現在的烏孫遠遠沒有後來獵驕靡建國於塞地的時候那麼強大,甚至要比現在在他們東邊的月氏人還要弱一些。不過亞歷山大知道,從現在開始他遇到的對手都不會很弱,東方的這些民族要麼就是強悍的遊牧民族要麼就是體制完善、城堅兵利、人才輩出的戰國諸雄,而他們的人口都比較多。
亞歷山大對烏孫和月氏的人數和實力完全不瞭解,只是根據印象在推測,不過這還遠遠不夠,亞歷山大是個謹慎的人,他不打沒把握的仗,而且總喜歡用最少的損失換取最大的勝利,這就要求預先做好大量精確的情報工作並制定周詳的計劃。不過,亞歷山大不是不能打硬仗,和安提柯的最後一仗就是一仗硬仗,也正是那次慘烈的戰役讓後來亞歷山大每次作戰都是智計百出、奇正結合。
亞歷山大給卡珊卓斯下達了指示,讓他派人以吐火羅商人的身份前去偵察烏孫和月氏的情況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當然,他也讓人混入了前往東方的龜茲、焉耆的商人隊伍中。恐怕也只有吐火羅人中才有那麼多懂得各吐火羅國家或部落語言的人,而且他們出面也比較方便,沒了他們還真不行。
亞歷山大回車師後開始練兵,特別是對旗語的識別操練和紀律的培訓是重中之重,畢竟很多民族的軍隊混在一起如果不能配合好,那上了戰場是很危險的。
烏孫於西域諸戎,與蒙古利亞人種不同,烏孫人青眼赤須,所以應爲赤發碧眼、淺色素之歐羅巴人種與蒙古利亞人種的過渡種圖蘭人種。而月氏人(禺氏)作爲西北戎夷之一,雖然亞歷山大認爲他們應該是屬於吐火羅人的,但實際上它的由來也是莫衷一是的。梁啓超、胡適、楊建新等主張本地“土着”說;何秋濤認爲是北方民族,王國維發揮了何的觀點,根據《穆天子傳》記載,認爲月氏人是秦漢時從雁門(今山西境內)西遷到河西來的;孫智輝以爲是從塔里木盆地西南角帕米爾(古蔥嶺)一帶的遊牧民族遷來的,他認爲帕米爾一帶是我國古民族的發源地,強盛後東遷、逐漸進入中原,月氏人就是東遷時留在河西的;翦伯贊則認爲月氏人是“鄂爾多斯”的後代,他認爲月氏是夏族的一個原始民族,是羌族的一支,最早住在鄂爾多斯(今內蒙古伊克昭盟一帶),在史前時期,一支東徙中原,一部殘留原處,一支西徙甘肅,還有一部分西徙到塔里木盆地……
月氏在春秋時叫“禺知”,又漸漸移至河西,秦漢時叫月氏。雖然說法多樣,但亞歷山大認爲他們應該和烏孫一樣,具有白人血統。
一個多月後,行商斥候終於帶來了消息。
“陛下,斥候探得月氏人控弦近8萬左右,烏孫人在6萬人左右,月氏人與烏孫人不和,雙方爲爭奪草場時常相互攻伐,不過總體而言,烏孫人敗多勝少。”
“很好,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好好利用他們之間的關係了。我們可以派人離間他們,讓他們鬥個你死我活,然後我們坐收漁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