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敏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上古時代,古印歐人浩浩蕩蕩的民族大遷徙中,有一支古印歐系統的遊牧民族,在大約公元前2300年的伊朗高原上出現,亞述人將其稱爲“古提人”。他們對當時兩河流域的巴比倫王國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甚至一度推翻了巴比倫王朝,佔領了巴比倫。但是,他們在公元前2082年被蘇美爾人征服,並從歷史上消失。根據在《蘇美爾王表》中記載的古提王的名字,發現他們和此後中國西域的吐火羅人使用的語言有相當的關係,因此可以推測古提人可能在逃離巴比倫之後,一路東遷,大約在不晚於公元前1000年的時候到達了塔里木盆地邊緣的綠洲,他們就是吐火羅人,最東到達河西走廊一帶,他們就是月氏人(當時還沒有大月氏的說法)。
當然,這是一種猜測或者推斷,另外還有西域本土起源說以及阿凡納謝沃人後裔論。但最可能的就是根據考古發現並已經確認的:早在公元前21世紀初,印歐人在新疆的分佈已達天山東部的奇台,乃至塔里木盆地東部的孔雀河流域。這些年代最早的、分佈最靠東方的印歐人考古文化,就是吐火羅人祖先的文化。根據對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新疆分佈的幾種青銅時代文化的分析,最終發現解讀吐火羅人起源的關鍵是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的克爾木齊文化。
這個文化源於裏海—黑海北岸的顏那亞文化,其中一支向東遷徙到阿爾泰山南麓,並在阿爾泰山和天山之間形成克爾木齊文化。從後者分化的一支南下樓蘭,形成小河——古墓溝文化。而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新塔拉文化和尼雅北方青銅文化,則是吐火羅文化與羌文化結合的產物。這種說法的核心是吐火羅人最早從歐洲遷移到了北疆,然後到南疆的。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瑞典人沃爾克·貝格宣佈了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羅布泊小河墓地古墓羣。2000年,小河墓地再次被我國科學家發現,從2003年起,我國經對小河墓地進行初步實驗性發掘,發現了十幾具至少保存了3000年之久的印歐人特徵的木乃伊,大量原始宗教和祭祀文物以及墓地構建完善的防護木牆。由此證明,至少在公元前1000年前,古印歐人(即吐火羅人)已經大規模地遷入並生活在羅布泊,成爲中國新疆地區最早的開發者,並建立了盛極一時的樓蘭國。
大約在公元前10世紀之後,一支遊牧部落深入祁連山下的河西走廊,和華夏文明取得了聯繫,中國古籍中將他們稱爲禺氏,也寫作或禺支、禹知,在《史記》以及後來的歷史典籍中寫作月氏。這是古印歐人遷徙浪潮中,延伸到最東面的一個箭頭。
根據戰國人着《穆天子傳》中的傳說,西周穆王曾經來過祁連山下黑水(即弱水)河畔的“禺知之平”,並受到了月氏人民的熱烈歡迎,這是月氏人第一次在傳說中和中華文明正面對接。
據《管子》中記載,“禺氏”人當時手裏有不少高級玉器,希望能以白璧和中原王朝做生意,“然後八千里之禺氏可得而朝也”。當時中國人特別鍾愛玉器,早在商代婦好(公元前1278年—公元前1245年)墓中就出土了超過700塊和田美玉,然而,由於中國中原地區並不出產高品質的玉器,所以必須從西域進口。在絲綢之路尚未通暢的年代,佔據了河西走廊通道的月氏人已經成爲了東西貿易的代理人和中轉者,即玉商。也就是說,月氏人是開通玉石之路的力量之一。
到了戰國時期,月氏進一步強盛,趕走了居於今敦煌附近的烏孫人,統一了河西,正式建都昭武城。後世張掖附近的“黑水城遺址”,大概率就是當時月氏都城昭武城的遺址。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月氏在河西發展到了全盛狀態,它“控弦十餘萬”,統轄的部落從河西走廊一直延伸到青海湖一帶的湟水流域。在當時河套地區的匈奴迫於月氏的壓力,其頭曼單于不得不將其子冒頓送至月氏作爲人質。
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冒頓逃回匈奴,殺其父頭曼單于自立。匈奴在這位雄主的組織下,迅速強盛了起來,開始露出其鋒利的獠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