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敏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賢王率匈奴精騎襲擊了河西走廊的月氏國,這次出擊給月氏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月氏一戰而國滅,所有被俘虜的月氏人被匈奴人屠殺殆盡,倖存的月氏人不得不背井離鄉,開始向中亞地區遷徙。
月氏人是歷史記載中從中國第一個向西遷徙的民族(後來還有匈奴、突厥、蒙古),遷徙的月氏人分爲兩支,少部分行動不便的月氏人,向東南方遷入了甘南青海一帶的羌人吐蕃人區域並定居下來,之後開始逐漸使用羌或者吐蕃人的語言,他們被後人稱爲小月氏。而月氏主力則離開甘肅,穿過戈壁沙漠,沿着他們祖先古印歐人開闢的道路,向西逃亡,他們被稱爲大月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大月氏遷徙的第一站是天山以北的伊犁河谷和伊塞克湖流域(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漢文帝初年(公元前176年),大月氏人來到該地後,擊敗了當地的塞人部落,佔據了伊犁河谷,被擊敗的塞人被迫向南遷徙,南面的土着居民在塞種人的影響下又有了遷移,由此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然而,大月氏人在伊犁河谷流域並未站穩腳跟,當初被月氏人趕跑的烏孫人,早於大月氏人來到阿爾泰山以東,伊塞克湖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地區,正好處於伊犁河流域以北,又成了逃難的大月氏人的鄰居。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烏孫人隨即與匈奴人結盟,不斷攻擊伊犁河的月氏人。至漢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左右,大月氏人被迫再次集體南遷。
大月氏人穿越費爾幹納盆地的大宛,來到大宛西南部,阿姆河以北地區的索格底亞那(粟特)地區。
大宛地區當時在阿富汗的希臘化巴克特里亞王國(中國史書稱大夏的統治下,大月氏人的到來,控制了阿姆河,切斷了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大宛和阿富汗領地。而大月氏還頻頻劫掠大宛,元中五年(公元前145年,大宛的歷史名城埃斯哈塔亞歷山大城被大月氏人焚燬,這個由亞歷山大大帝建立,經由塞琉古王朝和巴克特里亞王朝不斷修建,兼蓄了西方希臘風格和東方波斯元素的着名城市化爲灰燼,大宛的希臘化文明也基本在這一時期被清除。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西漢帝國偉大的旅行家、外交家張騫訪問了大月氏,雖然他的外交使命並未完成,但通過他的遊歷和敘述,使世人得知當時大月氏人遷徙的具體位置:大月氏位於大宛以西1000公里左右,在阿姆河以北,他們的南部疆界同大夏爲鄰。
大月氏當時主要還是以遊牧生活爲主,建都藍氏城。大月氏人的主力遷移到了大夏附近,但遷移所經過之處,到處都留下了他們的族裔,其中主要在新疆各地。後來的三十六國中,有一小部分便是大月氏人建立的國家。
在廣袤無邊的西域,與三十六國同時代的國家中,人數最多的恐怕要算烏孫國了,根據歷史記載,西漢時候的烏孫國有63萬人(多半有些誇大,不採納),那時候的烏孫國是西域最大的國家。